共25题,约118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一:想要读懂中国,总会先产生一些困惑——中国人当下最核心的追求是什么?支撑着整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究竟来自哪里?这些追求和动力,是不是和中国走过的历史有关呢?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二:西方人常常不理解,中国人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为什么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了小康日子,不少人把自己的金银细软搬到船上运往外国投资。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已实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他们为什么会“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受李大钊影响的毛泽东,当时提出一个气魄更大的诉求:改变中国和世界。
  问三:……
  答:……
  问四:倒也是。我在好几个城市都碰到过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在上海,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特别好奇,上海的街道为什么会叫“北京路”呢?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为什么这四个路名的存在感最强?它们潜藏着中国人想要什么的“密码。”
  “中山路”,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而设立的,有告慰中华民国“国父”的意思。“解放路”,主要是1949年左右人民解放军攻占各个城市时,部队入城经过的街道,它们大多处于比较繁华的市区。“建设路”,大多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城市大搞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气。“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问五: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这样解读有道理吗?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西方近代的历史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是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为此,西方创造了征服世界的先进工具——工业文明。这就奠定了近代西方“想要什么”的心态:我想要的,能够得到;按我的模样塑造世界,可以做到。
  中国比欧洲晚了几百年才走进近代历史。中国走进近代历史,也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一件事叫“花瓶的碎落”。尽管19世纪前期中国创造的财富仍然占到整个世界的20%以上,但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轻轻的一击。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远道而来的西方“客人”,毫不客气地对中国实行野心勃勃的征服和掠夺。再一件事叫“悲情地追赶”。过去中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帝国的衰落,突然使她茫然不知所措地坠入世界洼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追赶世界发展潮流。于是,充满悲情地向国外特别是西方学习,不断交出昂贵的学费,希望能换取“真经”。“花瓶的碎落”,让中国人经历了各种苦难,从而明白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悲情地追赶”,让中国人竭力奋起,从而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摘编自《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谈论当下总喜欢从近代历史说起,是因为他们不敬畏历史,习惯从理念推导未来。
  B.陆士谔在《新中国》中描绘的“收回‘租界’”“浦东‘辟地造屋’”等场景,证明他精准预言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C.李大钊提出的“中华民族之复活”与毛泽东提出的“改变中国和世界”,本质上都是基于“新中国”的梦想。
  D.中国近代历史的“悲情地追赶”,指中国主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迅速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问答”形式展开,提出要从中国近代历史中理解今天的中国,也以通俗语言降低了对历史阐释的理解难度。
  B.文中对四条街道名称的解读,将地理符号与历史记忆相结合,揭示了路名作为“密码”的深层内涵,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智慧。
  C.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的“花瓶的碎落”和“悲情地追赶”,与西方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D.文中多次提到“历史愿望”“价值诉求”,将人物构想、街道名称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凸显了历史对现实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第四问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江苏苏州的人民路曾多次易名,这条街道先后叫“三元坊”“护龙街”“人民路。”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在清朝出现的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叫“护龙街”,是因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巡视苏州,苏州的官员曾经在这条街上集体拜迎。1952年改名为“人民路”,宣告        。除此之外,中山路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域,有着        的寓意;解放路是时代转折的鲜活注脚,它曾经见证        ,1949年解放军入城时的欢呼仿佛仍在街头回荡;建设路是建设热潮的印记,当年路边的脚手架早已变成如今的工业园。这四条路不只是地理坐标,更是一代代江苏人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期许。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与本文“花瓶的碎落”类似,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提到了瓶器的破裂(“银瓶乍破水浆迸”),两者的用意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漫忆(节选)
  卓然
  小路真的有点瘦,是那种“一梦经年瘦”的瘦。小路既弯曲又崎岖不平,却不是急切地向着远方,它的性格是缓慢、从容不迫的,从村口弯弯地拉出去,缓慢拉向我们很难到达的远方。
  我们的村子有点像一只灰色的大蜘蛛,肚子里也有抽不完的“丝”,那就是我们从村子出发后走不到尽头的小路。我们村子的小路,先从村口徐徐地拉出去,柔和地沿着河堤往前拉,拉呀,拉呀,绕过锦水回澜的水泊池,在水泊池旁的打谷场边,扎一个圈儿,然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