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470字。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 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看作是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的必要补充。
  C. 中国人带着地球流浪,既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这种情怀是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D. 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以家为本位的人类共通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B. 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C. 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家国情怀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
  3. 下列说法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 靠种地谋生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C.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 请结合《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二,从“差序格局”和“礼治与法治”的关系的角度评析下面的事例。(6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小陈举报父亲之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杀手(节选)
  【美】海明威
  外面的天黑了下来,窗外的路灯也亮了起来。柜台前的两个男人正在看菜单。尼克•亚当斯从柜台的另一端打量着他们。他们进来时他正在和乔治说话。
  ……
  “来一份火腿鸡蛋。”那个叫阿尔的人说道。他戴一顶圆顶窄边礼帽,穿一件单排扣的黑大衣。他的脸又小又白,嘴唇绷得很紧。他围着一条真丝围巾,还戴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