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420字。

  2026届高三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卷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蛟龙”探海到“嫦娥”奔月,从“天问”探火到“羲和”逐日,再从“天和”驻留苍穹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标注着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度与深度,铸就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的座座丰碑。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奋力攻关的结果。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南仁东等新时代楷模,他们的感人事迹无不闪耀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界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破解“卡脖子”难题,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材料二:
  在浙江大学的实验室里,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科研团队,正在攻坚一项新型储能材料的关键技术。负责人、博士后研究员陈帆说:“我们这项研究,就是从0到1的探索。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我们兴奋不已。想想南仁东老师为了‘中国天眼’奋斗二十余载,我们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中国科技成就硕果累累,覆盖了深空、深海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B. 科学家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内涵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演变丰富。
  C.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国际战略博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D. 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展现出蓬勃的活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众多科技成就,主要是为了证明我国已全面领先世界科技发展。
  B. “破解‘卡脖子’难题”是指要集中力量攻克那些制约国家发展的基础科学理论问题。
  C. 材料二中陈帆和石磊的例子,都体现了青年一代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特点。
  D. 与传统农人相比,“新农人”的优势在于他们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所阐释 “科学家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某网络公司首席技术官发布最新算法模型并宣布其技术壁垒已形成。
  B. 某科研所团队为了能够争取首发权,将未经验证 数据抢先发表。
  C. 老院士将毕生积蓄捐赠设立基金,资助偏远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
  D. 某高校教授要求其研究生所有研究成果均须将其列为第一作者。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 两则材料都围绕“科技与创新”展开,但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河逐日
  付强
  河西村的日头,总是起得格外早。光秃秃的塬上,几乎没有遮拦,那轮红日一跃出地平线,光芒瞬间就如瀑布般倾泻下来,淹没了沟壑纵横的黄土地。
  村支书老宋却比日头起得还早。他蹲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嘴里叼着旱烟,眯着眼望着眼前这条刚铺好柏油、直通县道的“致富路”。路上还散发着沥青特有的气味,黑得发亮,像一条巨蟒,匍匐在黄土高原的肌体上,蓄势待发。
  今天是个大日子。县里引进的新能源项目第一期工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