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6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他们登高望远,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士人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与建筑相关的文学名篇,有的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他们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传统建筑是园林建筑,就连“园林”一词,也源自诗作。早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一说,从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称谓逐渐被“园林”一词替代,并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式山水建筑的通用叫法。英国园艺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曾著书《中国:世界园林之母》,记录了他在中国考察的见闻,其中“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得到世界园艺界的广泛认同。
  园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参与下营造的,从一开始,就自带诗情画意等文学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里宅园,和它相距不远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贤里庄园,两人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王维建造的辋川别业,可以说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这是一个集住宿、餐饮、采摘、垂钓、游览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庄园。王维还专门写了一本诗集——《辋川集》,介绍自己的别墅之景。王维同母亲在辋川别业生活了14年,且俱终葬于这绿水青山环绕的风水宝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灵家园,他一生遗留的数百首诗中,有八十几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见该园在他心中的位置。后来,有些文人干脆“跨界下海”,成为职业的造园师,如明代杭州的陆叠山、上海县的张南阳、松江的张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李渔等。其中上海豫园出自张南阳之手。张南垣生养四子,都能传父术,其中张然最为知名,曾被聘为清朝皇家总园林师。
  (摘编自张军利《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学》)
  材料二:
  赵丽宏:我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客观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心灵感受的艺术,文学体裁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而文学作品的风格,更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设计平泉山居,并在诗作中多次提及此园这一事例,可以作为园林建筑自带诗情画意等文学基因这一观点的例证。
  B.赵丽宏在《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中用诗意的语言指出依山傍水的建筑能展现一个城市的魅力,他的话体现了文学和建筑的紧密关系。
  C.两则材料均关注文学与建筑的联系,材料一侧重从历史角度阐述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学基因,材料二则着眼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
  D.宋建良认为建筑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研究城市“缺什么”,这一观点与材料一中文人直接参与建筑营造的理念完全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用文人造园的生动事例来阐述文学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B.材料一将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与其造园思想进行对比,突出文学与建筑在艺术上的相通之处。
  C.文学与建筑虽表现形式迥异,但均以独特方式参与构建时代的文化图谱,展现人类的智慧。
  D.建筑师需深入研究城市特质,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适配城市需求的建筑。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任何建筑都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它      ;任何建筑      ,它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任何建筑,都应是发展城市,而不是改变城市。因此,建筑设计不是      ,设计师如果过分强调自我风格,是对一个城市的曲解,会破坏一个城市的美感和气韵。
  4.根据上下文,横线上余志成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不仅体现在材料一所列举的文学作品中,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鹃
  文本一:
  去年,一九四七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不算是个新区,但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甚至半夜里抬了铡刀进村,找我们的村干部。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在那里搞土改试点工作,要发动群众,要进行土改,同时要组织农民自己的看家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