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0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抽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不可靠叙述理论产生于西方文学实践和文论语境。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认为:“当叙述者的讲述或行动与作品的思想规范(也即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一致时,我将其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则称为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发展现状:即文本叙述的可靠性问题越来越值得怀疑,尤其是出现了大量儿童、白痴等各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者。
二十世纪以前,肯定理性、寻求理性体现出人们认知客体、把握世界的自信,与此相对应,文学作品多采用全知的叙述方式,以清晰的叙述语调再现虚构世界,表现出对虚构世界的确定性把握。这种理性主导的局面成为可靠叙述两千多年繁盛景况的思想基础。文艺社会功用说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位置。贺拉斯、塞万提斯等文论家、小说家都对文学的社会功用说进行强调,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文本叙述的明晰性、易理解性由此成为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特性,可靠叙述就当然地成为人们共同推崇的叙述观念。含混、模糊则往往被作为创作的失误或缺陷加以指责。如果说社会功用说赋予了作者叙述的权威性,那么各种形式的“灵感说”则是对于作者权威的进一步确认。对作者权威的确认,使文学文体作为“灵感”创作的物化结果自然而然具有了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当作家的创作,总是追求一种可靠性的传达,这也使得读者形成了对文本自觉认同的阅读习惯。
而当叙述者对于虚构世界的事实讲述、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与隐含作者所可能提供的讲述及其价值规范之间形成冲突,从而引发读者对于叙述话语可靠性的怀疑,进而在阅读中重组事件、重建判断,我们称之为不可靠叙述。伴随着二十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个人与社会的疏离感加剧、个体的孤独感、无所依靠的心境增强,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强化了危机感和幻灭感。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此后,尼采宣称的“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将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向高潮。非由非理性主义思潮所浸染的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精神,是不可靠叙述产生的思想基础。此外,语言学和阅读理论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不可靠叙述的产生。语言学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叙述技巧的发展,作者对于文学叙述形式的探究层出不穷。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对于读者阅读的研究。阅读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都非常注重对文本接受过程中读者能动作用的考察。罗兰•巴特就指出“文学工作的关注,使读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阅读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解释了作者对于文本意义的权威性,高扬读者对于文本的主体意识让读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建构当中,从而使不可靠叙述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叙述形式。同时审美旨趣的变化、叙事方式的变革,这些文学自身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可靠叙述现象的发展进程。
(节选自陈志华《叙事观念的转变:从可靠叙述到不可靠叙述》)
文本二:
在叙述文本中,有两个关键性的表意人格身份,即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叙述不可靠,实际上全称应为“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对谁来说不可靠?只能是对隐含作者。观察叙述者的声音是否“可靠”,也就是说,是否与隐含作者体现的价值观一致,是叙述分析的关键。费伦说:“如果一个故事叙述者是‘不可靠的’,那么他关于事件、人、思想、事物或叙述世界里其他事情的讲述就会偏离隐含作者可能提供的讲述。”
必须强调说明:叙述者不可靠是叙述的一种形式特征,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是叙述者的意义一价值观与隐含作者的不一致,而不是所叙述的故事内容对读者来说不可靠(例如说谎、作假、吹牛、败德等等)。叙述可靠性,并不是故事可信性,虽然这两者经常会有所重迭,但是两者必须分清,因为许多不必要的争议,来自两者混淆。叙述者不可靠是对于隐含作者而言,是两个文本人格之间的关系。
在广义叙述学范围中,最令人困惑的是,“纪实型”叙述(历史、新闻、广告、预言等)能不能不可靠?叙述不可靠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意义-价值观上的距离,而不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距离。另一方面,隐含作者是作者人格的替代,纪实型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合一。因此,纪实型叙述只会不可信,“不真实”,甚至“不够职业道德”,“不够应有水平”,却不会“不可靠”。但德国“后经典叙述学家”纽宁提出:“不可靠叙述并非只限于虚构叙述,而是在各种不同文类、媒介和不同学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认为纪实型叙述中也有“叙述不可靠”。自从纽宁2005年发表此说以来,似乎叙述学界同意他的“泛不可靠”观点。例如申丹在欧洲叙述学会的《活的叙述页上的长文谈到“不可靠性”时说:“虚构叙述的不可靠,不可能来自作者的错误与能力不足,而在‘非文学的’叙述中,叙述者不可靠性是作者的局限性所致”。实际上“新闻的不可靠叙述”这种说法,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已经使用。在此类讨论中,“不可靠叙述”成为关于“新闻真相问题”讨论的关键词。看来,关于纪实型叙述不可靠性的看法,已经遍布中西叙述学界,甚至已经流传到学界之外,成了一个亟待辨清的问题。
(节选自赵毅衡《广义叙述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对理性的追求、文艺功用的推崇及作者权威的确立,共同促成了可
靠叙述的传统。
B.材料一中,“读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这是在高扬读者
对于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C.材料二提出,判断叙述可靠性的关键在于考察叙述者的事实陈述是否准确,价值
判断是否正确无误。
D.材料二认为,“不可信”则指叙述者违背了事实真实,而“不可靠”是叙述者与
隐含作者的意义-价值观存在距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显示,语言学的发展促使作家探究叙述形式的创新,这为不可靠叙述的兴
起提供了技术条件。
B.根据材料一,可看出叙事观念的转变是由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影响、语言学、读
者理论等外部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共同所致。
C.材料二指出,非虚构的纪实型叙述,也可能出现不可靠叙述,只是原因与虚构叙
述不同,是作者的局限性所致。
D.根据材料二,隐含作者代表了文本的意义一价值,也就是说当叙述者与隐含作者
在意义一价值上一致时,叙述就必然是可靠的。
3.根据材料,对下列文学现象的分析,最能体现“不可靠叙述”特征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冷子兴的叙述细致描摹了贾府的家族谱系与内囊虚实,暗示了贾
府悲剧结局。
B.《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以温情、幽默的口吻,叙述了米考伯先生债台高筑
却总是乐观浮夸的言行。
C.《百年孤独》中,叙述者以冷静笔调,陈述吉卜赛人带来的磁铁、放大镜等新奇
发明,为马孔多小镇赋予了魔幻现实的色彩。
D.《复活》中,叙述者以悲悯的笔触,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
的复杂心理转变。
4.从材料二可看出,关于纪实型叙述能否适用“不可靠叙述”理论存在争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争议双方的理由。(4分)
5.在学校文学社举办的“鲁迅小说读书分享会”上,请你运用文本中的相关理论,简要分析《祝福》的叙述是“不可靠叙述”。(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父亲想当校长的原因是整个沁多县还没有一所学校,没有一个真正的学生。他想办一所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县委书记王石起先不同意,认为如果父亲当了畜牧科长或商业科长,就容易再次成为副县长甚至县长,干得好,将来还能往上升。父亲说:“我升上去有什么用?我让我的学生升上去才算本事。”
父亲骑着日尕考察了一些日子后,把学校定名为沁多小学,校址选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