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78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条码要粘贴在条码框内。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5小题,共21分)
  材料一:
  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在传统中国之所以能相须为用,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周旋揖让的礼节中,就蕴含着音乐的韵律。礼是一种音乐化的举止行动,在一些典礼中常常需要配乐;而在乐的演绎中,除了它在相对于礼的外在性上要配合着礼的践履之外,在乐之内在性中,也有着礼的理性精神的渗透与节制。以此为背景,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像乐那样被纳入美学领域,这只是作为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的基础。而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礼与乐的相互渗透与涵摄,则是重构礼乐一体化论述的关键所在。
  在从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着眼去探究传统礼乐时,也有很多现代学人习惯于把礼视为单纯的伦理规范,与艺术无涉,在学科归属上归为伦理学、政治学;将传统的乐视为单纯的审美艺术,单纯高扬其审美特性,而忽略其内蕴的伦理道德观念,忽略传统的乐在审美之外的象征之维,即向伦理、政治和宗教敞开的维度。由此,传统礼乐向现代的转化,就不是一种“无缝的对接”,不是一种顺畅的接引,而是产生了深深的断裂。在此,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被割裂开来,而成为两个几乎不相关的领域,这就遮蔽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历史本然。
  而从美学的视角,礼和乐都被看作既善且美的,且礼音乐化、艺术化了,而乐则礼仪化、道德化了。换句话说,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在现代美学看来,就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这种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涵摄,即内在的一体性,如盐在水,难分彼此。从现代美学的角度,阐释礼乐中艺术与道德、审美与政治的深刻关系,是对传统礼乐的内在一体性进行现代重构的核心所在。在这里,传统礼乐都是美善一体的,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但是就礼乐之间的相互渗透涵摄而言,礼更多是政治道德的审美和艺术化,乐更多是艺术和审美的政治道德化。
  (摘编自易冬冬《礼与乐:中国文化内在的一体性》)
  材料二: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方式或实践活动,由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仪式最初仅指具有宗教性的实践行为,是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外化的形式。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信仰与仪式是宗教最基本的两个构成因素,而仪式又是深深植根于信仰之中。格尔茨认为,仪式作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通过符号活动产生、加强以致神圣化为一种“真正的真实感”,通过“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旋揖让的礼节中跳动着音乐的韵律,这是传统中国将礼乐作为一个整体,并使之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
  B.从现代美学角度审视,传统礼乐作为一种崇高的审美形态,都是既艺术且道德的,呈现美善一体的特征。
  C.儒家礼乐文化将“秩序”当作首要输出的文化模式,能为各国人民应对新世纪挑战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D.尽管文化仪式对不同对象的价值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文化仪式上加以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典礼中配乐的演绎过程,不仅要在外在性上配合着礼的践行,同时在乐之内在性中,也要接受礼的理性精神对其渗透与节制。
  B.礼作为一种美感形式乃至艺术,如果只是像乐那样仅仅被纳入美学领域,那么这种做法对礼乐一体性的现代重构是远远不够的。
  C.格尔茨把仪式视为一种神圣化的过程,强调想象世界之所以能够“真实”起来,是由于符号活动、心境动机和宇宙秩序的平衡。
  D.默顿区分两种概念来对仪式进行分析,指出后者的实现可以通过定期的机会,让分散的群体成员集合起来从事某一项共同活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提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刘成纪说:“中国古代的礼乐,不仅是美和艺术问题,也是政治、文化问题。”
  C.《乐记•乐施》中提道:“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D.叶朗认为:“今天研究礼乐,尤其应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的精神追求。”
  4.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礼乐文化在现代转化时出现了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6分)
  5.推崇礼乐文化,倡导“中华仪式化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国有什么价值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4小题,共18分)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