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750字。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2026届高三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古人很早就对时空问题进行过深入探索,对时空性质及时空关系的探究就是其体现之一。
中国古人对时间性质的解说,首先表现在对时间流逝连续性的体悟上。《淮南子•原道训》说:“时之反侧;间不容息……夫日回而月周,时不与人游。”“时之反侧”,说的是时间的流逝;“间不容息”,说的是时间流逝的连续性;“时不与人游”,说的是时间流逝的客观性。这种时间观念体现的是一种线性时间观念,即认为时间呈线性延展,一去不复返,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才产生了惜时观念。
时间的流逝是客观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主观感觉的不确定性。《淮南子•说山训》中,作者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了人们对时间流逝主观感觉的不确定性:被拘押在狱中的人,认为时间过得太慢,即使一天的时间也很长;被判处死刑的人,同样是被拘押在狱中,则认为时间过得太快,一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天的长短,本来是确定的,有人感觉它长,有人感觉它短,是他们内心不平静的缘故。这段话把时间流逝的客观性与人们对其主观感觉的不确定性作了清晰的区分,既说明了自然时间的客观性,又为社会时间概念的多样性留下了空间。
古人对时间性质的探究,其次体现在对时间是否有限的体悟上,在时间有限与否的问题上,中国古人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两方面的观点都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时间无限观念。这是由于时间无限观念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在古代知识背景下,如果说时间是无限的,那就意味着时间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这种观念的出现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时间有起点,那么就必然存在着起点前,而起点前本身又意味着时间的存在。所以,该起点必然不是时间真正的起点。依此类推,时间是没有起点的。按照同样的逻辑,它也没有终点,是无始无终的。
但是,古代确实也有主张时间有限观念的,这种主张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按照西汉扬雄的说法,时间是从混沌状态中产生的,它是有起点的,时间和空间的产生,标志着混沌状态的结束。在这种说法的背后,隐藏着古人对时间本质的深刻认识。我们知道,时间概念的产生,是人们对时间有所体会的结果。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分不开,时间的流逝只有通过物质的运动才能反映出来,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在混沌状态下,物质缺乏有序运动,时间的流逝也就无从反映。扬雄的主张,隐含的就是这种认识。
相比对时间无限性的探讨,中国古人对空间无限性的探讨,内容更为丰富。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空间的无限性就有所认识。《管子•宙合》说:“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是大之无外。”所谓“宙合”,即指空间。空间的范围是“大之无外”的。“大之无外”,这是古人对空间无限性的扼要描述。
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宇宙无限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宇宙无限观念中,无穷是唯一的,不存在结构上的多样性。而佛教则主张“天外有天”,认为在我们身处于其中的这个宇宙之外,还有无穷类似的宇宙。中国古人对佛教“天外有天”的说法并不排斥。确实,有什么理由怀疑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天地之外,有别的天地存在呢?正因为这样,这种“天外有天”之说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作为这种说法的语言化石,“天外有天”一词仍然在现代的汉语体系中被应用着。
但是,“天外有天”之论,毕竟是想象的产物,不可能有观测依据,因而引起了当时一些学者的批判。这些学者指出该学说纯系想象,没有依据。这种批判,未免有些责之过严,因为在古代知识背景下,要讨论宇宙是否有限,是不可能用实证方法的。但无论如何,这种批判所表现出来的追求实证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古代时空观念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时空关系的猜测。在古人对时空关系的诸多猜测中,常见的是他们把时间与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一些说法,认为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存在于时间之中。空间中有时间,时间中有空间,二者浑然一体。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时空的相关性,这与牛顿所主张的时空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绝对时空观相比,着眼点显然不同。这种时空相关观点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重视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论自然观的自然体现。
更令人诧异的是,中国古人还认为时间流逝的快慢随观察者所经历的空间场合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文学作品中用富于想象的方式来表现这一观念。古人把想象中人们可能处于的场景分成三类:一类是梦境。在梦境之中,时间流逝最快,黄粱梦、南柯梦的传说,是对此种情形下时间流逝速度加快这一观点的形象注解。第二类是人世间。在人世间,时间流逝速度就是人们日常所感知到的那种速度。第三类是仙境。在仙境,时间流逝速度远远慢于人间社会,“烂柯山”的传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俗语等等,无不昭示着这样的思想。这种描写不能作为科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念。但此类文学作品的广泛存在,证明古人确实在深入思考此类问题,并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对之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
(摘编自江晓原《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或认为时间无限,或认为时间有限,这就是中国古人对时间性质看法的主要分歧。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无限、唯一的,后来,它被佛教“天外有天”的观点取代。
C.中国古人重视万物互联,认为时空密切相关,迥异于牛顿“时空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绝对时空观。
D.对于当时知识背景下无法提供实证的问题,中国古人常用想象来填补,反映了实证精神的缺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引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淮南子•原道训》中的“时之反侧,间不容息”,体现的是线性时间观念,说明时间流逝的连续性和客观性。
B.引用《管子•宙合》中的“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是大之无外”,表明古人对空间无限性的认识。
C.以黄粱梦、南柯梦为例,说明在某种特定情形下,比如梦境之中,会让人感到时间流逝的速度变得很快。
D.引用“烂柯山”的传说和“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俗语,说明在仙境会感觉时间流逝慢于人世。
3.下列对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时间性质、空间性质、时空关系三方面展开,论述中国古人对时空问题的探索。
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人对时间性质的认识,“首先”“其次”体现了这种思路。
C.文章论述中国古人对空间性质的认识时,以“早在先秦时期”“到了汉代”标明层次。
D.文章的第一段是总写,引领全文;最后一段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全文。
4.下面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时间性质的认识,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益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5.中国古人探索时空性质所体现出的精神对今人从事科学研究有什么启示?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同泰店
肖复兴
西打磨厂,紧靠前门老火车站的东南侧。这是一条明朝就有的老街。当年,它以房山来这里打制石磨石器的石匠多而得名。在这条老街上,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最大的特点,除饭馆多,就是旅店多。这得益于1901年前门火车站的建立,交通便利,来往人员增多,紧靠火车站的这条老街,近水楼台先得月,便早早褪去石匠店铺的外衣,适时应需,成为旅店集中之地。
如今,老街上这些旅店大多尚在,但基本变成了大杂院。同泰店,就是变成大杂院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