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07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杨振宁
  1905年通常称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在那一年,爱因斯坦引发了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时空、能量、光和物质)的三大革命。一个26岁、默默无闻的专利局职员如何能引起如此深远的观念变革,因而打开了通往现代科技时代之门?当然没有人能够绝对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有机会修正200多年前牛顿所创建的体系,可是这个机会当然也对同时代的科学家们开放。的确,自从1881年迈克尔逊————莫雷首次实验以及1887年第二次实验以来,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一直是许多人在钻研的热门课题。令人惊奇的是,当爱因斯坦仍在苏黎世念书时,他已经对这个题目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许多科学家对这个科目也极感兴趣。庞加莱是当时两位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也正在钻研同一个问题。事实上,相对性这一名词的发明者并不是爱因斯坦,而是庞加菜。然而,庞加菜没有抓住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个关键性、革命性的思想。
  爱因斯坦也不是首位写下伟大的转换公式的人,之前,洛伦兹曾写出这个公式,所以当时这个公式以洛伦兹命名,现在仍然是这样。可是洛伦兹也没能抓住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个革命性思想。
  正是26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坚持同时性是相对的,才能从而打开了通向微观世界的新物理之门。
  几乎今天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是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对庞加莱和洛伦兹是否公平?要讨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引用怀特海的话:
  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非常接近真理和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两回事。每一个重要的理论都被它的发现者之前的人说过。
  洛伦兹和庞加莱都没有抓住那个时代的机遇。他们致力于当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可是他们都错失其重点,因为他们死守着旧观念,正如洛伦兹自己后来所说的一样。爱因斯坦没有错失重点是因为他对于时空有更自由的眼光。
  要有自由的眼光,必须能够同时近观和远看同一课题。远距离眼光这一常用词就显示了保持一定距离在任何研究工作中的必要性。可是只有远距离眼光还不够,必须与近距离的探索相结合。正是这种能自由调节、评价与比较远近观察的结果的能力形成了自由的眼光。按照这一比喻,我们可以说洛伦兹失败了是因为他只有近距离眼光,而庞加莱失败了是因为他只有远距离眼光。
  中国伟大的美学家朱光潜强调过“心理距离”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性。我认为他的观念与上述的远距离眼光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的学术领域而已。在最权威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传记中,作者选择这样一个词来描写爱因斯坦的性格——孤持,并且在第三章开始时引述道:
  与其他人保持距离;单独地、孤立地、独自地。(《牛津英文词典》)
  的确,孤持、距离、自由眼光是互相联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学、艺术与文学创造活动中一个必要因素。
  1905年,爱因斯坦另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是他于3月间写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关于光量子的“启发性观点”。这一大胆的观点当时完全没有受到人们的赞赏,从以下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八年后,当普朗克、能斯特、鲁本斯、瓦尔堡提名爱因斯坦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时,推荐书上说:
  总之,我们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现代物理学的重要问题是爱因斯坦没有做过巨大贡献的。当然他有时在创新思维中会错过目标,例如,他对光量子的假设。可是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因为即使在最准确的科学里,要提出真正新的观点而不冒任何风险是不可能的。
  这封推荐书写于1913年,其中被嘲笑的“光量子假设”指的就是上述爱因斯坦于1905年大胆提出的想法。可是爱因斯坦不理这些嘲笑,继续把他的想法向前推进,于1916年至1917年确定了光量子的动量,进而发展为1924年对康普顿效应的划时代的认识。
  在那些年里,爱因斯坦完全孤立,因为他对光量子的深邃眼光不被物理学界接受。
  关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独自一人通过深邃的眼光、宏伟的设想,经过七八年孤独的奋斗,建立起一个难以想象的美妙体系。这是一次纯粹的创造。
  拉比于1979年在普林斯顿举行的爱因斯坦百年纪念大会上说:
  当你想起爱因斯坦于1903年或1902年至1917年的工作时,那是极其多彩的,非常有创造力,非常接近物理,有非常惊人的洞察力;然而,在他不得不学习数学,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微分几何的时期以后,他就改变了。
  爱因斯坦自己对这一变化非常清楚。在他70岁出版的《自述》里,我们看到:
  ……我作为一个学生并不懂得获取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深奥知识的方法是与最复杂的数学方法紧密相连的。在许多年独立的科学工作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这一点。
  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摘编自《科学文化评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爱因斯坦只是个专利局的年轻的小职员,他却凭借自己在物理世界对几大概念的革命,打开了通往现代科技时代的大门。
  B.虽然同样都在钻研运动系统中的电动力学,庞加莱却没能像爱因斯坦那样领悟到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个关键性、革命性的思想。
  C.怀特海认为爱因斯坦早于庞加莱和洛伦兹创建狭义相对论这种认识之所以公平,因为只有爱因斯坦真正懂得这种理论的意义。
  D.基于对创建狭义相对论的经验和认识,爱因斯坦又凭借个人深邃的眼光、宏伟的设想和孤独的奋斗创造了广义相对论的体系。
  2.下面对选文引述的提名爱因斯坦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推荐书及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荐书中“不应该过分批评”的表述,暴露出当时主流科学界对光量子理论的否定态度。
  B.作者强调推荐书写于1913年,通过时间跨度让读者感受爱因斯坦多年忍受误解的孤独与坚韧。
  C.推荐书“错过目标”的措辞温和,杨振宁却解释为“被嘲笑”,凸显了爱因斯坦面临的困境。
  D.尽管对爱因斯坦的大胆创新还不能理解,但推荐书本身所持的立场当时还是比较公允的。
  3.根据原文内容,请给下面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真正的“① ”,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②,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 ③ 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平衡置于这样一些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4.这篇报告用语有的严谨,有的富有感性色彩。请你从第四段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进行分析。(4分)
  5.《宇宙的边疆》中说“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这些优秀的科学品质在爱因斯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花灯调(节选)
  刘庆邦
  火炉周围放有几把木椅子,向家明和老支书、村主任在椅子上坐下,老支书开始向她介绍高远村的基本情况。高远村共938户,4829人。贫困户437户,2074人。截至2015年年底,年人均纯收入876元,离国家所规定的脱贫标准差得很远。老支书说,高远村偏僻贫穷,当年国民党的军队不愿走,红军正好可以走。四渡赤水时,有一部分红军曾在高远村的树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