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950字。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10日上午8:00—10: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四条街道的“密码”
  问一:想要读懂中国,总会先产生一些困惑——中国人当下最核心的追求是什么?支撑着整个国家不断向前的动力究竞来自哪里?这些追求和动力,是不是和中国走过的历史有关呢?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二:西方人常常不理解,中国人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为什么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来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不是因为“昨天之后注定会有个今天”,而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1888年,康有为慨叹;中国看来是要亡了,既救之不得,又不忍坐视不顾,怎么办呢?我真想乘船去海外居住发展,比如,去“经营殖民地巴西,以为新中国”。康有为的学生、著名政论家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里面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小康日子。作者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这些在今天做到的事情,竞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
  他们为什么会在100年前“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这些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受李大钊影响的毛泽东,当时提出一个气魄更大的诉求:改变中国和世界。
  问三:……
  答:如果没有具体步骤,再宏大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我们还可以从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中,体会中国人具体想要什么。想必你会发现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
  问四:倒也是。我在好几个城市都碰到过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在上海,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特别好奇,上海的街道为什么会叫“北京路”呢?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
  “中山路”要表达的是对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创建共和国的纪念。“解放路”要表达的是1949年的巨变,让中国人民从帝国列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建设路”则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问五: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这样从街道名称解读中国人的追求,有历史依据吗?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习惯从历史遭遇参照现实发展,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常从理念推导
  未来。
  B.陆士谔在小说中预言的上海地铁、黄浦江铁桥等,在100年后全部实现,证明其“新中国”构想的科
  学性。
  C.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是西方近代史的开端,塑造了西方的扩张心态,打破了中国“以自我为中心”
  的状态。
  D.文中的“悲情地追赶”是指中国在近代衰落背景下,为挽救民族危亡、被迫向外学习的艰难探索
  历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五组问答形式展开,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以通俗语言降低对家国历史理解的难度。
  B.文中对街道名称的解读揭示了路名作为“密码”的内涵,体现了从微观现象解读宏观历史的智慧。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来突出强调,如“新中国”“花瓶的碎落”“客人”“真经”等,增强了论述说服力。
  D.文中将人物构想、街道名称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凸显近代遭遇对中国人价值追求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第四问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武汉的街道命名深刻反映了历史变迁与时代精神。中山大道于1927年命名,原名“中山马路”,旨在  ①   ,彰显对民主革命先驱的永恒纪念。解放大道得名于1949年5月,标志着  ②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道路沿线至今保留着多处解放战争时期建筑遗存。建设大道作为改革开放初期重点规划道路,其命名体现了当时 ③  的时代主题,道路建设推动了汉口地区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见证了武汉从工业重镇向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转型历程。这些路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年鉴。
  4.根据上下文,问三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5.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将近代中国比作“瘠牛”(原文为“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而本文则比作“花瓶”,两个比喻各侧重表现近代中国怎样的状态?请简要概括并说明两文使用不同比喻的写作意图。(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
  李準
  过了“芒种”,天仍然没有落一滴雨。小麦绝收已经成了定局。“就是现在天落下来雨,也不行了!”海老清自言自语地叹息着。
  村子里各家小户开始疏散自己家的人口。有的人家把未成年的男孩子送到洛阳当学徒,有的背上木匠家具远去湖北、四川谋生。还有些人家把十几岁的女儿,换上一件干净布衫,送到婆家去当“童养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