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7300字。
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9月月考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窸窣、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4)《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事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短歌行》
【答案】 ①. 指点江山 ②. 激扬文字 ③. 明明如月 ④. 何时可掇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 鹰击长空 ⑧. 鱼翔浅底 ⑨. 青青子衿 ⑩. 沉吟至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掇”“萧”“翔”“底”“吟”。
二、阅读(70分)
(一)(13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个谐音混搭,一个 ,又或者一个 。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③“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同时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
④“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到典范、典雅、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因此,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隐含着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⑤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但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