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949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个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秩序与“法治”文明的现代融合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礼治秩序”,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了一把钥匙。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基本格局,孕育了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在稳定中缓慢变迁的“熟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并非依靠国家强制力推行的法律,而是代代相传、内化于心的“礼”。这种“礼”并非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礼貌、礼仪那般简单,它是一套复杂的行为规范体系,涵盖了长幼尊卑的伦序、乡规民约的惯例、人情往来的规则,乃至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它的有效性,根植于社会共同的经验积累和文化认同,依靠的是传统的力量、社会的舆论以及个人的道德自觉。因此,乡土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无讼”,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其首要职责在于教化子民、防患于未然,而非事后裁断是非。在这种背景下,“讼师”自然被视为挑拨是非的负面角色,法律诉讼则是礼治失灵的无奈选择。
然而,当我们从静穆的乡土社会走向流动不居的现代“陌生人社会”时,单一的“礼治秩序”便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与解构。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空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固有的地缘界限,个体的权利意识与自主性显著增强。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共享的传统经验趋于淡化,共同的道德权威难以确立,复杂多元的利益诉求亟需明确、统一且具有强制力的规则来进行协调与保障。此时,法治的核心价值便凸显出来。法律以其明确性、普遍性和国家强制性,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一套清晰、稳定、可预期的行为准则,它划定了权利的边界,明确了义务的责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个体合法权益、支撑大规模复杂社会高效运行的基石。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变,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是,强调法治的基础性地位,并不意味着对“礼治”传统的全盘否定与简单抛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治的建立并非一纸立法和设立法庭便可大功告成。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任何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社会成员在道德和心理上的普遍认同与自愿遵从。这正是“礼治”传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强调了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注重教化与预防,追求一种更高水平的、源于自觉的秩序。在今天的社会治理中,纯粹的、冷冰冰的法规条文的强制推行,若完全无视人情常理与社会习俗,往往效果不彰,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例如,在执行某些基层政策或审理涉及家庭、邻里纠纷的案件时,若能借鉴“礼治”智慧,辅之以调解、协商、教化等方式,融法、理、情于一体,常常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因此,面向未来的社会治理,理想的图景并非“礼治”与“法治”的相互替代或截然对立,而应是二者的创造性融合与互补共建。我们所要构建的,是一个以法治为根本框架、为底线保障,同时充分汲取“礼治”文化养分的社会治理新范式。这意味着:
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继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和基本行为方式,以其权威性来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质上是新时代的“教化”之功,旨在塑造社会的道德共识和精神凝聚力。要重视发挥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鼓励通过善良风俗、公共道德来引导和调节社会行为。
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性格局。法律以其刚性约束,为社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守护着最基本的公平与正义;而源于文化传统和道德教化的“礼”(在此可理解为新时代的文明风尚与道德规范)则以其柔性教化,提升着社会的道德水位,滋养着人际的和谐温情,从更深层面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这条路,既是对中华优秀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与幸福中国的必然要求。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治秩序”完全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在熟人社会中效果显著。
B. 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替代了传统的农耕经济。
C. 作者认为,“礼治”传统注重教化与预防,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
D. 文章主张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应用“礼治”秩序全面替代“法治”框架。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父母官”到“公务员”,从“厌讼”到依法维权,称谓与观念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变迁。
B. 法律为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提供了统一、明确的行为准则,这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
C. 在审理涉及家庭的案件时,兼顾法理与人情,这体现了“礼治”与“法治”的融合。
D. 只要将完善的法律体系推行下去,就能自然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理想局面。
3. 结合材料一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礼治”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
A. 某社区设立“邻里议事厅”,通过居民协商解决养犬、停车等公共问题。
B. 法院在判决后对未成年人被告人进行回访帮教,助其回归社会。
C. 某市严格推行交通法规,对所有闯红灯行为一律处以高额罚款。
D. 乡村修订红白喜事章程,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陈规陋习。
4. 材料一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列举,并说明其作用。
5. 材料二《论语》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德”“礼”教化相对于“政”“刑”的优越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在当代社会治理中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二)阅读Ⅱ(本题共4个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落日》(节选)
朱启平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了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的庄严一幕。
这地方,停泊着强大的美国舰队,四周环绕着数不清的军舰。灰蓝色的海面上,舰船如林,旗帜飘扬。但舰身油漆的剥落和弹痕累累的伤疤,却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艰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