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474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沙汀曾说:“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李凖解释说:“‘零件’就是细节。”
  “那么,找细节难道就真比找故事更困难吗?”我说,是的,是更困难。岂但更困难而已,事实是,文学作品的细节是根本找不到的,它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靠你自己去创造。在王实甫写出他的《西厢记》以前,关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早已流传了好几百年。但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细节,都是王实甫匠心独运地创造出来的。有一些细节,则在前人的作品中,已透露出了一些根苗,他发现了这些根苗,再经过自己的一番加工陶铸,辛勤培育,才从他手里开出灿烂的花朵来的。
  说细节根本找不到,只能去发现,只能去创造,那么,“找到”与“发现”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时,你所需要的细节,可能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而且,它可能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已经亲自接触到它了。可是,由于你自己的心灵之门并未打开,不懂得它同你所要反映的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你虽然“找到”它了,然而,对你来说,还并不认识它,就还不能算是已经“发现”了它。你就还是没有能力来描写它。即使写了,也是写不真切,写不活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作者花了不少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一个人,但就是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作者却只消寥寥几笔,就使得描写对象跃然纸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以及是不是已经有所“发现”上。
  科学告诉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重要的是要抓住它的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在文艺领域里,当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可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能不能离开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呢?显然是不能够的。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我们才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有了这种凭借,世界才是可知的,歌德才把宇宙的奥秘称作“公开的秘密”。而且,现象与本质联系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甚至还常常会有不一致的情形发生。将哭而反笑,因爱而生嗔的复杂场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有那些能够“发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这种具体的独特的联系形式的人,才能来进行描写。
  至于“创造”,那就比“发现”更要进一步了。“创造”,除了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以外,还必须能够在这个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之中,加上一点别的什么。在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在“发现”与“创造”之间,是很难有什么界线的。他通过“发现”之门,必然要踏入“创造”之境,想要阻挡也阻挡不住。
  一个艺术家在发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具体联系以后,他决不把这本质从现象中抽出来,而是对这一事物的整体理解得更深刻了,这一事物在他的眼里、心里就真正活起来了;他对这一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是非爱憎之感,就会形成一种明确的思想感情。而当他动手来描写这一事物的时候,他就再也无法把这种既经形成的思想感情排除开去,他就一定要把他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对这一事物的描写中去了。             这就是创作的真正的秘密,就是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的地方。而我上面所说的“创造”必须能在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加进一点别的什么去,这一点“别的什么”,无非就是这种作家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思想与感情,当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的。但真正的思想与真正的感情,又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作品中的所谓思想感情,却往往是通过借贷、剽窃或者人云亦云得来的。被作者生硬地插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正像在生活中它本来是游离在作者的实践经验之外,并没有跟他的感情相结合一样,在作品中,它也是游离在形象组织之外,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完全缺乏艺术所应有的具体性。而那里的感情,则或者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或者是琐碎的、杂乱无章的。
  (摘编自钱谷融《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涤与润色,思想才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家要写出“活”的细节,必须先具备发现细节的慧眼和慧心,这就要求艺术家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
  B.真正的艺术家总能给“发现”加点“别的什么”,他们之所以拥有“创造”的能力,和他们思维方式、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C.游离于作者的实践经验之外的思想,放到作品中也会游离于形象组织之外,这样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是疏离的,是缺乏具体性的。 
  D.“独角演不成戏”,所以文学家要跳开小我,检讨自己,把自己当另一个人去看,这样之后他才能钻进各色人物的心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爱在心头却出口嗔怪,恨之入骨却笑脸相迎,粗枝大叶的人难以窥见此间奥秘,自然也无法精妙地把这些倾泻于笔端。
  B.歌德认为宇宙的奥妙是“公开的秘密”,他持这一观点是因为他深切地意识到人类有机会接触和探索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C.满身满心都是情感也无法保证一个人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正如满山满谷都是大理石也不能保证那里有精美的雕刻。
  D.写《红楼梦》时,曹雪芹一面与小说中的人物悲欣与共,一面冷静审视其中的情感,他的这一写作状态也是优秀作家们创作时的常态。
  3.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    )
  A.施耐庵总能抓住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他笔下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如鲁智深的粗多半出于豪气,李逵的粗却只是一种蛮气。
  B.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自适,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
  C.农奴安德烈在主人逼迫下溺死了自己的爱犬“木木”,该事件让屠格涅夫深感痛苦与愤懑,于是他创作《木木》抒写痛苦、揭露残暴。
  D.在中世纪“哥特式”的雕刻和建筑中,艺术家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艺术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
  4.两则材料都谈到思想与感情,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节选)[注]
  曹雪芹
  一日,外面矾了绢,起了稿子进来。宝玉每日便在惜春这里帮忙。【自忙不暇,又加上一“帮”字,可笑,可笑。所谓春秋笔法也。】探春、李纨、迎春、宝钗等也多往那里闲坐,一则观画,二则便于会面。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复”字妙。补出宝钗每年夜长之事。皆春秋字法也。】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