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90字。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次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沙汀曾说:“找故事容易,找零件难。”李凖解释说:“‘零件’就是细节。”
“那么,找细节难道就真比找故事更困难吗?”我说,是的,是更困难。岂但更困难而已,事实是,文学作品的细节是根本找不到的,它只能靠你自己去发现,靠你自己去创造。在王实甫写出他的《西厢记》以前,关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早已流传了好几百年。但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细节,都是王实甫匠心独运地创造出来的。有一些细节,则在前人的作品中,已透露出了一些根苗,他发现了这些根苗,再经过自己的一番加工陶铸,辛勤培育,才从他手里开出灿烂的花朵来的。
说细节根本找不到,只能去发现,只能去创造,那么,“找到”与“发现”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时,你所需要的细节,可能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着的。而且,它可能就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已经亲自接触到它了。可是,由于你自己的心灵之门并未打开,不懂得它同你所要反映的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你虽然“找到”它了,然而,对你来说,还并不认识它,就还不能算是已经“发现”了它。你就还是没有能力来描写它。即使写了,也是写不真切,写不活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作者花了不少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一个人,但就是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作者却只消寥寥几笔,就使得描写对象跃然纸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以及是不是已经有所“发现”上。
科学告诉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重要的是要抓住它的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在文艺领域里,当然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可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能不能离开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呢?显然是不能够的。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我们才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有了这种凭借,世界才是可知的,歌德才把宇宙的奥秘称作“公开的秘密”。而且,现象与本质联系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甚至还常常会有不一致的情形发生。将哭而反笑,因爱而生嗔的复杂场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有那些能够“发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这种具体的独特的联系形式的人,才能来进行描写。
至于“创造”,那就比“发现”更要进一步了。“创造”,除了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以外,还必须能够在这个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之中,加上一点别的什么。在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那里,在“发现”与“创造”之间,是很难有什么界线的。他通过“发现”之门,必然要踏入“创造”之境,想要阻挡也阻挡不住。
一个艺术家在发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具体联系以后,他决不把这本质从现象中抽出来,而是对这一事物的整体理解得更深刻了,这一事物在他的眼里、心里就真正活起来了;他对这一事物,就会产生一定的是非爱憎之感,就会形成一种明确的思想感情。而当他动手来描写这一事物的时候,他就再也无法把这种既经形成的思想感情排除开去,他就一定要把他这种思想感情熔铸到对这一事物的描写中去了。这就是创作的真正的秘密,就是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的地方。而我上面所说的“创造”必须能在客观上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加进一点别的什么去,这一点“别的什么”,无非就是这种作家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思想与感情,当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的。但真正的思想与真正的感情,又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作品中的所谓思想感情,却往往是通过借贷、剽窃或者人云亦云得来的。被作者生硬地插到作品中去的思想,正像在生活中它本来是游离在作者的实践经验之外,并没有跟他的感情相结合一样,在作品中,它也是游离在形象组织之外,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完全缺乏艺术所应有的具体性。而那里的感情,则或者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或者是琐碎的、杂乱无章的。
(摘编自钱谷融《文艺创作的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涤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与生命。这个诗的
1.关于材料一中 “发现” 与 “创造” 的表述,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的细节要么是完全创造,要么是从前人作品的根苗中直接提取,无需加工陶铸。
B. “找到” 细节但未 “发现”,核心原因是未能察觉细节与所要反映的生活的本质联系。
C. “创造” 仅要求作家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无需融入自身独特的思想感情。
D.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无需把握事物本质,后者必须把握本质。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文学创作中 “主观” 与 “客观”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自身切身经验需 “主观化为客观”,即跳开小我局限,以客观态度追忆和观照过往自我。
B. 文学创作的 “客观” 意味着作者必须完全摒弃个人情感,纯粹还原生活本貌,避免主观介入。
C. 写 “客观” 的外部材料需 “客观化为主观”,即作者设身处地想象,将其转化为自身亲身经验。
D. “入乎其内” 是深入体验情感,“出乎其外” 是冷静观照情感,二者共同构成文学创作的关键。
3.综合两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公式化作品的思想感情游离于形象之外,根源是作者未将自身实践经验与情感真正结合。
B. 华兹华斯 “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强调情感应自然流露,无需思想的洗涤润色。
C. 王实甫《西厢记》的细节均为全新创造,与前人流传的崔莺莺爱情故事无任何内在关联。
D. 文学家能写好各色人物,是因为他们无需深入体验人物内心,仅靠外部客观观察即可实现。
4.钱谷融认为,文学创作的 “创造” 需在客观事物中加入作家 “独特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你熟悉的一部文学作品的具体细节,分析这一 “创造” 过程是如何体现的。
5.两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核心规律,请概括二者在 “思想与情感” 关系上的共同认识,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材料一:
秋日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操场跑道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高二十班的大本营前挤满了人,刚结束跳高比赛的段嘉衍擦着额角的汗,晃晃悠悠地走过来,身后跟着打趣他的沈驰烈。
“可以啊段哥,最后那下险胜沈驰烈,够帅的!”旁边的男生递过来一瓶矿泉水,语气里满是佩服。段嘉衍挑眉笑了笑,刚拧开瓶盖,就看见人群围在一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