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02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34年10月,遭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纵横十几个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面对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四渡赤水,攻占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强渡乌江,威逼贵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夺天险腊子口,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图谋,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两年的长征创造和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的历史表明,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红军长征充分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境界。长征作为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战略行动,涉及了全国各支红军队伍,全党全军是否能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各支队伍能否服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直接决定着革命事业的成败。尽管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是党中央和红军队伍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严格遵守纪律,自觉服从大局,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并同闹分裂搞独立的行为作斗争,使红军队伍组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摘编自徐高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材料二:
  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其所彰显的人民性、革命性精神特质,及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红色长征”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央红军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纵横十几个省,最终完成战略大转移。
  B.红军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遭受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极其不易。
  C.红军战士们在会宁胜利会师,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扭转了局面。
  D.各支队伍能否服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直接决定着革命事业的成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是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战略行动,全国各支红军队伍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整体,保证了长征这一革命事业的成功。
  B.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追求公平正义当作主要任务,贯彻在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构建中。
  C.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体现出这种鲜明品格。
  D.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追求深深地印刻在红色基因中,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列举长征经历的所有战役及关键时间节点,翔实的信息,既展现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也让读者可知可感。
  B.材料二引用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话,列举的陈乔年、王进喜等事例,都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奉行人民至上的原则。
  C.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社会革命性时,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表示序列的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结尾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图景,展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4.今年是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学校要举行“体悟长征意义,弘扬长征精神”的主题活动,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6分)
  5.红色基因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这在长征过程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西征记[注](节选)
  宗璞
  ①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讲授《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