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930字。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问:“中国”这个概念,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甚至曾经的敌对,具有无法抗拒的巨大合法性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如此呢?
赵汀阳:“合法性”的提法使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所试图解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存在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中国的存在方式相应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合理性、有效性之类的历史哲学、存在论、甚至博弈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合法性之类的政治学概念。
问:作为哲学家,你是从哲学上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但如果“中国”是一个种性概念,面对这个存在,显然在国家统一中可以成为合法性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赵汀阳:一个存在的历程有其历史,或可能只是一些过眼云烟的兴衰成败或快意恩仇故事,并非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具有为时间塑形的历史性,即一种存在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存在并流失于“时间之中”,而同时是一种对时间格局的建构而存在于“时间之上”。不太准确地比方说,项羽之勇,韩信之智,西施之美,都已消失而不可见,但其勇其智其美却已经成为概念。中国的历史性建构了一种存在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消失,而仍然在生长过程中,因此,中国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个概念,也是一种天命的实践。
问: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赵汀阳:曾经遇到过一些华裔, ① ,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对于他们,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按照其说法, ② 。我问过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一种比较典型的回答是: ③ ,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
问:《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分”久了就应该“合”、就应该“统一”呢?
赵汀阳:从状态上看,合是统一;如果从动态上看,合是一种向心力之大势。“势”的概念具有深意,是一个历史动力学概念,而不是一种主观计划。即使在西周分封时期,众多诸侯之“分”仍然从属于一个“合”的天下体系。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具有一种持续向心力而在客观上形成合之大势?这才是我试图解释的,我将其理解为,大概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过泰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
问:“中国旋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或许可以揭开一些秘密。
赵汀阳: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多,中国旋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变越大。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古代中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以至于众多部族非加入逐鹿博弈不可?我相信,其根本动力学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物质财富之争,而是各地政权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财富之争夺只能解释洗劫或占领中原的兴趣,却无法解释众多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事动力。
问:葛兆光先生对您提出了质疑,认为你哲学上的“天下体系”只是一种鸟托邦想象,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他举的例子是以汉唐为例,到处攻打周边少数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汀阳认为,讨论“中国”这个概念,应该从历史哲学、存在论等角度入手,而非政治学的“合法性”层面。
B.“中国”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流逝中,更体现在对存在于“时间之上”的时间格局的建构。
C.即使移民海外多代的华裔,他们对“中国”的认同,并非完全基于现实的联系,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
D.“中国旋涡”能吸引更多博弈者参与而壮大自身并向外扩张,其根本动力在于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首先从“中国”的合法性和感召力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地探讨“中国”概念的哲学内涵。
B.原文语言简练,较多专业术语,但论证过程中个别概念又极具中国特色,如“中国旋涡“家”等,生动形象,易被读者接受。
C.原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在国家观念上的差异,突出了“天下”概念的自我中心主义。
D.原文在论证过程中,针对葛兆光先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细的驳斥,充分展现了“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4. 本次访谈中,访员是如何随受访者观点调整访谈策略,实现“对话式引导”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5. 本文赵汀阳提出的“中国旋涡”模式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模式,代表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两种不同角度。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中国旋涡”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并说明它与“差序格局”由内向外“推”出去的方式和结果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藏记 宗 璞
太阳从新校舍东面慢慢升起,红形形的朝霞又唤醒自强不息的一天。新校舍轮廓渐渐清晰,一排排版筑土墙、铁皮搭顶的房屋,整齐地排列着。墙角边这样那样的植物,大都是自己长出来的,使土墙不致太褴褛。铁皮屋顶在阳光抚摸下,泥垢较少的部分便都闪闪发亮。学生们为此自豪,宣称“这是我们的'金殿’”!
一会儿,图书馆的门也开了。图书馆是校舍中唯一的砖木建筑。不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