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5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列入高中生语文整本书阅读单元。但不少学生反映,《论语》多为语录体,缺乏连贯情节,且部分语句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读不明白”成为普遍困扰。
  《论语》的语录体形式,决定了其内容看似零散,实则围绕“仁”“礼”等核心思想展开,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孔子回答弟子问“仁”,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表述:对颜渊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侧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则提及“仁者其言也讱”。这种差异化阐释,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弟子的性格与困惑,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智慧。读者若能梳理这些关于核心概念的不同论述,就能搭建起理解全书的框架。
  语言障碍是另一大难题。《论语》中的文言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如“君子”“小人”的内涵与今不同,“之”“乎”“者”“也”的用法灵活多变。此外,书中涉及的周代礼仪、社会制度等背景知识,也让现代学生感到陌生。但这些障碍并非不可逾越,清代学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注本,都对难点进行了详细解析,为读者扫清了不少障碍。
  阅读《论语》的价值,不仅在于积累文言知识,更在于汲取精神养分。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治学态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穿越千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些思想能帮助读者沉淀内心,明确人生方向。
  当然,阅读经典不必求全求深,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对于《论语》,可先从耳熟能详的篇章入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内涵;再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将书中道理融入生活实践。这样的阅读,才能让经典真正发挥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因是语录体、缺乏连贯情节,成为高中生整本书阅读中最难的经典。
  B.孔子对不同弟子问“仁”的回答不同,完全是因为弟子的性格存在差异。
  C.《论语正义》《论语译注》等注本,能帮助读者解决文言和背景知识的障碍。
  D.阅读《论语》只需背诵耳熟能详的篇章,就能汲取精神养分、学以致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出高中生阅读《论语》的普遍困境,引出下文的分析与解决办法。
  B.文章以孔子回答弟子问“仁”为例,论证《论语》内容看似零散实则有内在逻辑。
  C.文章从阅读困境、核心价值、阅读方法三个层面展开,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D.文章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既增强了论证力度,又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能梳理《论语》中“仁”“礼”等核心概念的论述,就能完全读懂《论语》。
  B.《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内涵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阅读时的语言障碍之一。
  C.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对现代社会的读者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D.阅读《论语》应注重学以致用,将书中道理结合自身经历融入生活实践。
  4.文章指出了高中生阅读《论语》的两大障碍,请简要概括这两大障碍。
  5.作者认为阅读《论语》“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请结合原文说说该如何“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枣树
  赵芳
  老家的院子里,长着一棵老枣树。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枝桠向四周伸展,像撑开的一把巨伞。打我记事起,这棵枣树就立在那里,见证着院子里的悲欢离合。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秋天。夏末秋初,枣子从青绿色慢慢染上红晕,像害羞的小姑娘。等到枣子熟透了,红得发亮,挂满枝头,整个院子都飘着淡淡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