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4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二)
高2023级语文
提示:同学们,请使用0.5黑色墨迹签字笔作答,2B铅笔填涂答题卡,简答题无特别要求的须分点作答;错别字、书写不规范会扣分;请保持一定的做题速度,按时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这三方面的条件来决定建立他们的统治中心——首都的。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足以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既便于制内,即镇压国境以内的叛乱,又利于御外,即抗拒境外敌人的入侵。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设若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三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而言最有利的地点。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
材料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长安城毫无疑问是全国最大的政治中心,后半期情况却不同了。
唐定都长安后,表面看来,其城市规模和繁荣情况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艺术的昌盛,似乎都在汉代长安之上。不过和全国各地区比较,它的经济基础已远不像汉代长安那样在全国中占有优越地位了。自东晋而后,长江中下游已经全部开发起来,其面积之广大、条件之优越、物产之富饶,是关中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汉时富冠天下的关中,到了唐朝竟不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都城不处于地理位置中心,但有通向四方的发达交通,便于政令传达、物资运输和人员来往,则可弥补这一不足。
B. 封建社会后半期,长安政治地位衰落,既由于它在经济上丧失了优越地位,也由于它在军事上不便于抗拒主要边患。
C. 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 变迁,整体呈现自西向东的趋势,这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主要威胁区域的位置变迁有关。
D. 元明清时期,在首都的选定过程中,凭借着在国防军事方面进可攻退可归的便利优势,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代,较之江南经济的繁荣,关中地区经济明显滞后,政治集团因此选择放弃关中经济建设,如废堕水利。
B. 北京是华北平原北方的门户,本是首当其冲的军事要地,但在唐代中叶以前从未受到过外族连续不断的进攻。
C. 北宋时期,江南虽然是经济中心且交通便利,但其城市并未成为首都,这与其在军事上没有严重边患有关系。
D. 元代时期,用于供给首都的海运漕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逐年增加,可见元代首都的物资供给问题日益严峻。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三漕运对国都重要影响的一项是( )
A. 宋朝始设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以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B. 《元史》:“元都于燕……无不仰给于江南。自丞相伯颜献海运之言,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余石。”
C. 明代立国以来,面临着以南倭北虏为重点 边防问题,绵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在在出没,故海防亦重”。
D. 元明时代,太仓沿海的入海经商者日益增多,太仓从一个不满百户的小渔村变为“市民漕户云集”的繁华城市。
4. 请阅读下面的三国形势图及四川盆地地形图,并结合材料一,分析蜀国定都成都的原因。
5.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及北京崛起的史实,其论证意图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个材料,分别从经济、军事、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影响等多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原因。材料一概述了历代统治者选择都城的基本条件和原则;材料二具体分析了唐代长安和北京在封建社会后半期的地位变化;材料三则强调了少数民族和漕运对都城变迁的重要作用。整体来看,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元明清时期”错误。由原文“辽、金、元、清各朝皆建都北京,虽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北京离这些民族的本土不远,缓急可以得到本民族的援助,形胜可以此为基地进攻,势危可从容退回原来的游牧地区”可知,“进可攻退可归”只针对元、清,没有明朝。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橘灯①
冰心
①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②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③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