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的另类解读
导语:记得我的老师给我讲解项链的,还有我给我的前两届前学生讲解《项链》的时候,都说,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虚荣毁灭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一生。如今当我再一次再一次仔细阅读这篇作品时,总觉得传统的分析结论实在太委屈玛蒂尔德了,更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看看书后方框里的倒数第二段的一句话“只有在下层人民之中,她才发现一些令人宽慰的健康品质。”既然这篇小说从“美丽”开始,今天的这节课,我想带领大家,去发现一些与美有关的东西吧!
第一步:首先,玛蒂尔德“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寓意深厚。但却出身低微,她拥有的只能是一种自然美(即肉体美)。家庭的寒伧,她不可能用更多的钱为自己打扮,以适应现实所需要的“包装美”。于是她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之中,充满了痛苦。假如她不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呢?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生的痛苦!
第二步: 我们可以说,美丽没有错,因为美丽而生的梦想也没有错,如果说玛蒂尔德有错,她错在哪里呢?
她试图通过一个晚会来爬进上流社 ,于是从做衣服,借项链,我们确实看到了她的虚荣。小说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沉迷与陶醉,在向人们说明,项链的丢失是由于玛蒂尔德的过度狂热造成的。联系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不难发现,这貌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舞会上,她的美貌与丰姿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但她的这种美是建立在舞会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的,舞会一结束,这种美亦即不复存在。因此,项链的丢失,也就意味着美的消失,意味着玛蒂尔德会梦想的彻底破产,于是她的容颜上的美丽要从此消失了。这是一个——因虚荣而毁的“美丽”。
第三步:丢了项链,怎么办?
1、玛蒂尔德丢失借来的项链,尽管既无借据又无旁证,她却压根没想到过赖账,丈夫提出“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她没有半点犹豫。他们动用了仅有的一万八千法郎遗产,又借高利贷一万八千法郎,买了一挂几乎完全相同的钻石项链如期归还给佛来思节夫人。
在信用与破产危险之间,玛蒂尔德选择了信用,没有以假充真,也没有以次充好。信用是做人之本。孔子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玛蒂尔德视恪守信用高于一切,这不正是体现了人性之美吗
2、其实,面目对厄运,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玛蒂尔德至少有两条路可供挑选:一是凭着她“美丽动人”的“惟一资格”,出卖灵肉,换来大把大把的金钱;二是踏实劳动还清债务。玛蒂尔德没有出卖人格与尊严,选择了勤劳还债的道路。“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她做饭、洗衣、打扫厨房,包揽了家里一切粗笨活儿,“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玛蒂尔德不是英雄,她所做的,正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每天都在做的;玛蒂尔德是英雄,因为她告别了梦幻世界,成了生活的创造者。玛蒂尔德的转变昭示我们,信用高于享乐,信用重于苦难。
3、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那挂项链会怎样?那么她仍旧生活在梦幻中,“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连“有钱的女朋友”“也不想看望”“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没有欢乐与微笑,她的青春将在伤心的泪水中失掉光彩。事实并非如此,玛蒂尔德享受着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