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一个精彩片段。因为这个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学生对其已有所了解,对里面的人物也较熟悉,因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文言知识,老师在旁指导。我们的重点是放在理解文章的矛盾冲突上,理解人物形象上。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史记》的语言的魅力和那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
二、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章,掌握涉及的文言知识。
2、 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表现错综复杂、波澜起伏、张弛结合的矛盾冲突。
3、 理解文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主要指导学生解决文言知识难点,做好归纳,同时疏通文章的情节。第三课时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鸿门宴》,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讨论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完成教学目标。共用三课时。适当运用多媒体协助教学。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司马迁和《史记》,简介《鸿门宴》的背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派别?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讲解宴会前(即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译,提问,教师解答
2、教师提问,解决文言知识点
(1)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
(2)翻译: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E.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宴会前主要写了几件事?
A.曹无伤告密—导火索(出现矛盾)
B.范增分析形势—火上浇油(矛盾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