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60字。
《致女儿的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
3.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情感目标
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文献法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作品;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爱情故事,课上开一个小型汇报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
3.座谈法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因此,在讲授本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爱情观。其次,通过对课文的探讨及对所搜集材料的整理,启发同学们去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展示所集资料并作简短汇报;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品读课文,体悟作者对爱情的理解;讨论课文,各抒己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我们一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一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那么,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致女儿的信》(板书文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