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小题,约9400字。
熊岳高中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尖子生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丁军 2006年10月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40分钟。
第I卷(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攒射(cuán) 根茎(jīng) 桀骜(áo) 毛骨悚然(sǒng)
B.遒劲(jìng) 忸怩(ní) 颓圮(pǐ) 长歌当哭(dàng)
C.浮藻(zǎo) 不惮(dān) 形骸(hái)) 不可估量(liǎng)
D.菲薄(fēi) 漫溯(sù) 摘要(zhāi) 殒身不恤(yǔn)
2.暑假里,赵明去看望李老师。离开时,李老师要送他下楼,这时赵明要说的话,最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不要送,李老师 B.别下楼了,李老师 C.请留步,李老师 D.进屋吧,李老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每天入睡前读一篇短篇小说, 三五分钟,或者被感动,或者会心一笑,或者怅怅然,如有骨鲠在喉。 读出来这样的味道,说明这短暂的阅读时间都没有浪费,培养这样的习惯,使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 于辉煌,多么好!
A.体味 一旦 终止 B.玩味 如果 终止
C.体味 如果 中止 D.玩味 一旦 中止
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B.最近,长江流域水灾严重,小陈又将奔赴灾区采访,临行前他有个不情之请,求我帮忙照顾他生病的年迈的母亲。
C.平儿明知是谁偷了茯苓霜,但投鼠忌器,怕伤了那主人探春的体面,所以不愿去起赃。
D.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一路上,四野风光宜人,大地一派生机。途中在田埂上休息,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B.此次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应该如何处理突发社会事件以及商界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C.恐怖分子的猖獗,要求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要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D.《通知》严禁上级部门不得违反有关规定干预下级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强调机构改革涉及的人员要正确对待进退留转,服从组织分配。
6、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有关内容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记念利和珍君》中的“真的猛士”指爱国的、痛恨国民党反动政府、敢于斗争、不怕牺性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因而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B、“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此句中的“伟绩”“武功”用了反语,讽刺和揭露了中外反动派的罪行,反衬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伟大精神。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前句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反映了中国民众长期受反动政府压迫默无声息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沉痛和愤怒的心情;后句正反对比,灭亡是不可能的,只有爆发,表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信心和力量。
D、“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此句中“苟活者”与“真的猛士”对举,说明烈士们的牺牲对不同的人的深刻影响。
7、将下列几句话重新排序,使上下文衔接得最顺畅的一项是: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不知道。
①当他挑着担子赶路和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
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②那些皱纹,为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③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8.对《再别康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一节,连用三个“轻
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表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
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B.第二节,写出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的感伤和深深的眷恋。诗的第三
节写康河中的水草可爱的情态,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C.第四节中“那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
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
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9.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
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
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
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
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
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10.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那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11.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