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240个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了解“格物致知”以及题目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解释“格物致知”意思的句子并阅读理解。
明确:“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探究(格)事物(物)获得(致)知识(知)。出自于“四书”之一的《大学》。本篇题目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具有从探察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博士和福特基金会会员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直到1969年。1971年丁肇中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实验。经过将近三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在1974年8月第一次觉察到一种新粒子存在的迹象,其质量约为质子的三倍。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到美国西海岸出席斯坦福大学的一次会议时,得知该校加速器实验室的里希特小组也刚好独立地发现了同一现象,并已将新粒子命名了,于是丁教授立即通知他的助手发表他们的新发现,并将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976年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
谈  读 书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扫清阅读障碍
1、检查字词
2、解答阅读疑难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提问: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明确: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三、问题讨论
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你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怎样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
3、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
不 求 甚 解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1、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导入。
2、题解: 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作者介绍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鲁迅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