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7400字。
本试卷贴近上海高考,选文有时代气息。浦东新区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所有的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2.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中国历史上过去不曾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的城市复制——将自己的故乡丰县按原样搬迁到关中的丽邑。
原来刘邦当了开国皇帝后,将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在首都长安附近的丽邑为他建造了宫殿,并完全按照丰县的样子改建了丽邑,城社、街道、商店、住宅一一仿造,务必保持原状,又下令将丰县的人口迁至丽邑,特别是太上皇熟识的屠夫、小贩、少年,沽酒的、卖饼的一个不缺。刘邦将丽邑改名新丰,让他父亲永远不离开这个新的丰县。
从此新丰成为关中的一个名城大县,但再也没有听说有什么丰县特色。刘邦虽有万乘之尊,可以动用天下的人力物力,却无法真正将故乡迁至关中。城池、衙署、寺庙一类公共建筑可以复制,民居却不能移植;人口可以迁移,却不能使迁入的人口不随乡入俗。公共建筑可以不计代价,也可以不太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但民居却必须让人能住、爱住、住得起,所以必须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拿那批由丰县迁入关中的移民来说,当他们长期定居后就会发现,故乡的房屋难以适应关中的气候,原来的屠狗、沽酒、卖饼、斗鸡、蹴鞠,失去了官府的补贴也未必维持得了生活,于是他们不得不改建房屋,改变职业,新丰城的内部已经不同于丰县,随后新丰城的外貌必然也会变化,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多。
古往今来,多少移民离乡背井,在遥远的他乡生存繁衍,他们千方百计保留故乡的记忆,唯独难以保持日常的衣食住行。拿“住”来说,南方的吊脚楼到了不必临水而居的北方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黄土深厚、木材紧缺的地方,外来移民也会选择穴居。正因为如此,民居往往成为地方文化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它最能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最能显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上海曾经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但能代表“万国”的建筑基本都是公共建筑或高官巨商的豪宅别馆。即使是远涉重洋来到上海的外国侨民,在没有获得充足的财富或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时,一般只能利用现成的建筑。而当他们要将一种外来的民居引入上海时,必定要进行适应上海的改造。现在已被当作“海派”特色甚至“传统文化”的石库门民居,起初是为了解决租界人口激增、住房紧张、土地不足的困难,所以一方面采用了节约土地又便于施工的英国连排式建筑,另一方面又为每幢房子增加了一个封闭式的小天井,并对内部结构作了适合中国家庭的调整。这种外来建筑能在上海落地生根,发展成为上海的主要民居形式,就是本土化的结果。
民居不能随意移植,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在上海建世界各国的建筑不会有什么困难。但要将外国建筑当民居,就得先考虑一下给谁住。本地人愿意住?住得起吗?有那么多外国人来住?他们真愿意住吗?
1.如果将第一段画线部分换成一个恰当的成语,这个成语是□□□□。(2分)
2.新丰的内部和外貌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丧失了原来丰县的特色,其具体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3分)
3.不合上文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要引入外来民居,必须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B.上海石库门民居是外来民居本土化的成功例子。
C.上海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说明外来民居的移植是成功的。
D.把外来建筑当民居,上海人在感情、习惯和经济上都将难以接受。
4.本文所要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10个字以内);作者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
记 者:作为一位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学者,您对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竞争力是如何感受和看待的?
丁学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谈到中印竞争力问题,让我们先从小处着眼。有一个现象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印度大学生的素质普遍比中国大学生的高。我在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做研究和教学,我和同事们都发现,来自印度的学生一定足班上表现最好的。他们认真刻苦,不仅考试考得好,而且非常会提基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问题。印度裔的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普遍高于华裔学生。在国际社会,印度裔的成功人士,远远比华裔人士多,也更抢眼。未来的十到十五年,今天的大学生会进入国家最重要的领域和部门,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印度在软件方面——这包括行政、法律、教育、科研制度和语言能力等方面,要比我们好得多。这些因素对世界上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未来相对地位,将产生长远的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两国间的竞争,是21世纪中最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