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1140字。
肇庆市怀集一中高三语文测试
Ⅰ卷 (阅读70分)
甲 必考题(46分)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4题。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 [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了,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运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节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注】:本文作者为郁达夫,写于1935年4月。《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鼎编,选录战国至清代古文辞赋。
1、下列对“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文辞类纂》所用材料丰富,同时能做到较细的分门别类。
B.《古文辞类纂》所选的材料是纵贯二百余年的散文作品。 C.《古文辞类纂》所选的材料是纵贯上下几千年的散文作品。
D.《古文辞类纂》的分门别类,能以类名来决定内容。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前的散文心和体都受到严格限制,秦汉以来尤甚。
B.古人行文讲究出处,乃至于虚词都要有确切出典。
C.尊君、卫道与孝亲三大支柱支撑着中国古代国体组织
D.文章认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主旨大义,谓之“散文的心”。
3、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进行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