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二首》教学设计三种
刘芳
一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教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 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 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感情:深挚
3、 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 指名读席慕容的《乡愁》,师生共点评。
5、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 找出第一首《乡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 美,美在 ”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了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
教师随机点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