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75张。内有教案约6960个字。
16   化 石 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三)德育目标: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1)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
(2)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四.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②有条件者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界有很多形态各异的化石,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看到这些化石,你有什么联想呢?认识这些动物的名字吗?你能想象到假如把它们复原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现在一样吗?是什么样子?又是什么使这些动物不存在变成化石了呢?如果复原生活在我们周围会是什么样?能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界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研讨课文
1.解题:《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