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500字。《语文教育史》 以往不谏,来着可追——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 贺登川
摘要 二十年语文教改成绩卓著,语文教学从无序转向有序,语文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学科建设稳步进行,涌现了一批改革家和新的教学模式。但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通过回顾语文教改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改的大趋势。本文想就二十年语文教改作以简单回顾,并就教改趋势作以大胆展望 ,希冀画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借鉴颇多,深表谢意。
关键词 语文 教改 回顾 展望
1978年3月18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文章里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从此拉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幕,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现就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简单的回顾,并对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大胆的展望,不妥之处,望导师及诸位学友批评指教。
上篇 20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3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作“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作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了纲领。20年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展开的。总体而言,语文教学改革历程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经验描述期(1978—1985)
随着教育的复活,语文教学改革也开始活跃起来了,一批语文教学法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张隆华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1984)、十二院校中文系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通论》(1981)、张鸿苓等四人编的《语文教学方法论》(1982)。另外,一些语文教改先行者开始进行局部的实验教学,突出的如魏书生、欧阳代娜等。这一时期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指导严重不足,偏重经验,注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只重读写,轻视听说,甚至根本不涉及听说,导致学生能力有所偏废,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许多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极大的限制了阅读的范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必然使得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界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刚从政治重压下解放出来,又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深渊。语文教改整体成绩一般。
(二)历史转型期(1985—1992)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前期的发轫,加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以及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自此渐成气候。专著进一步丰富。代表这一时期改革成就的著述是张鸿苓、张锐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1987)、谢象圣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92)、张隆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