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初步(上)
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概念,从而加深对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认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诗歌
中国的文学起自《诗》,古人爱写诗,今人也爱读诗;在历史上,诗歌有时成为抒情的方式,有时充当外交的礼仪,有时作为科考的门类,有时甚至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因此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是不过分的。同学们在上小学之前大多就已经多少接触了一些诗歌,尤其中国古代诗歌就更不陌生了。在高三我们还要学习诗歌,一方面是为了应考;另外,大家还应当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诗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认识,从而能够以更高的视野来审视,来鉴赏,来品味。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文体共有四种: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其中,“诗”堪称是最纯粹的文学,它不像散文可以作为交流的工具;“诗”又是最含蓄的文学,有限的文字中能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诗”更是最美的艺术,它的“美”不仅体现在韵律上,更体现在其中必然蕴涵的那一股真情中。请看下面这首大家熟悉的诗歌: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品味起来,两千多年前的诗人的情怀在我们今人看来还是那样的真挚;诵读起来,诗歌悠扬的音色、婉转的韵律也还依稀能让我们想象到先民们吟咏时的神情。这种跨越时空的认同感也就验证了诗歌不朽的艺术特质,而这神奇的艺术特质也成为千千万万诗人骚客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大家可以读一读这首《春江花月夜》,感受一下与《诗经·秦风·蒹葭》的相通之处: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中国古诗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诗歌的特征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诗歌鉴赏初步(下)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建立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规范解题思维。 
二. 教学重、难点 
(一)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读懂诗歌。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后面的一切鉴赏方法都将失效。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具有较好的古文水平,古诗和古文是相同时代背景和相同言语模式下的不同文学形式,二者有相通之处。然而二者又不可等量齐观,不是能读懂古文就一定能读懂古诗,因为古诗中不以与古汉语常用的虚词和句式为主,有时古诗的“语法”甚至是“不合规范”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常语法) 
*释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后二句语序当为“杏花雨沾衣而欲湿,杨柳风吹面而不寒”,且正反相对,相映成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诗中“迢迢、皎皎”当为互文,诗歌实际表达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 
这里只是简单地举三个例子,同学们要通过多读诗,多思考来提高自己“读懂诗”的水平。大家可以做一做下面这道题,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读懂”诗歌了: 
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其次,针对上面讲过的诗歌的三方面特征,提出三方面的鉴赏建议。 
① 针对“抒情性”,我们要做到“融情体物”,争取找出诗人创作的原动力,探究“情”的实质。 
② 针对“韵律感”,我们要“多读”,读出味道来,就能更加接近诗人的感受,这也是在追求与诗人的契合。 
③ 针对“含蓄而多意”,我们先要看清诗人所“凭借”的对象,用富有画面感的想象建立起一幅“言”的图景,然后由这一图景深入开掘,找到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意”,也就是真性情的流露。 
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这需要理智和情感的合作,用情感来体会,用理智来审视。 
请看下面的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 山西 河南 河北 安徽 江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