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讲,约95000字。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教学目的 
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四主要的文学社团。 
3掌握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文学革命产生的必然性、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第一个十年文学的主要特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㈠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机遇 
㈢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与内容: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鸣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在 《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激进的 知识分子主要从良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有实绩的一部分。 
㈣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   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  1918年4曰 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 ●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 1918年冬天,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北京大学的傅斯年、罗家仑等创办了《新潮》月刊。 
●  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 
● 与旧文学势力的较量    ①批判林纾致蔡元培的公开信。②1922年与“学衡派”论争。③1925年与“甲寅派”论争。 
㈤文学革命的重大实效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钱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㈥总结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家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形式。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㈠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所受的影响  
2.大规模的文学翻译介绍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中,可以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3.文学先驱者的理论思潮选择:现实主义特别是俄国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最大,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浪漫主义也又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主义也做国实验。 
4.第一代作家所受的影响。 
㈡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