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700字。
高考复习专题讲座之一:怎样答好开放性试题
从命题形式的角度来看,高考语文试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标准化试题,即客观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即主观性试题。前者包括单选题与多选题,单选题出现于第一卷,多选题出现于第二卷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后者包括翻译、古代诗词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语言运用、作文等。
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在总分为150分的语文试卷中,多年来,呈现出标准化试题赋分比重愈来愈下降,而开放性试题赋分比重愈来愈增加的趋势。避开在150分的试卷中赋分始终为60分的作文不谈,在其他90分的试题中,上世纪1995年至本世纪2001年,在持续7年的时间里,标准化题始终占有64分(第一卷60分,第二卷4分)之多,占三分之二强;而2002年则下降为49(45+4)分,减少了15分,下降幅度甚大。其中,包括古文翻译、古代诗词鉴赏等,俱从标准化题改为开放性试题。2004年下降为46(42+4)分,2005年有的省下降到40(36+4)分,赋分不到90分的一半,有的省市更下降到24分或20分,而国家卷也只有30分,只占90分的三分之一,只出现在第一卷中,第二卷中则完全没有了踪迹。明年怎么样,现在谁也很难断定,但标准化试题赋分比重只会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而绝不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这大概还是可以肯定的。个中原因,与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素质教育的呼唤,与人们对考试方式的探索及为实施新课改后的高考改革作铺垫,无疑都是有一定关系的。可见,我们应该从理论上承认并在实践上适应本世纪几年来的变化趋势,逐步调整高考复习和训练的战略重心,在不放松标准化试题训练的同时,更多的重视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努力获取解答开放性试题的高分。
获取解答开放性试题的高分,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功在平时语文学习,在具备基本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解答开放性试题。
解答开放性试题,不是判别既有语言材料的是非正误,而是自己在确认、构筑恰当的语言文字答案;靠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高度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基本不存在偶然碰对、侥幸取胜的可能,大体上只能是真实语文水平的反映。这就要求:
例如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及鉴赏方面,教科书上就有许多内容:
① 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一册第29页)
②(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或者崔颢的《长干行》)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一册第27页)
③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一册第28页)
④(诗中的“大漠”“孤烟”“明月”“清泉”“枯藤”“老树”等)都是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因为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侵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从诗歌艺术上说,它们是一个个意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般说来,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三册第37页)
⑤(同一意象有不同意义)同是杜鹃,在不同的诗词里有不同的意义,“杜鹃啼血猿哀鸣”表现忧愁、哀,“杜宇(杜鹃)一声春晓”(苏轼)表现欢快、希望。(三册第37页)
⑥(不同意象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如同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有杨柳(“昔我往矣,遗留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有晓风残月(“遗留岸晓风残月”)。(三册第37页)
⑦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三册第22页)
⑧《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或一章诗的开头。(三册第6页)
⑨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三册第8页)
⑩联系牛郎织女的传说,诵读《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诗句激发你怎样的想像?说说诗中连用六个叠音词的艺术表现力。(三册第16页)
(11)《短歌行》围绕“忧思”抒情言志。试以开头两句、结尾两句和中间“明明如月”四句为例,说说诗人从“忧思”到“解忧”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三册第16页)
(12)《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十首诗词的读前提示。(三册第38—43页)
(13)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叔叔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去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五册第29页)
(14)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在两千年前所正确地指出的。(五册第29页)
(15)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 (五册第31-32页)
(16)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五册第39页)
(17)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道“工序”。(五册第39页)
(18)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形式美。(六册第31页)
(18)语言形式美有三种:第一是整齐的美;第二是抑扬的美;第三是回环的美。诗是让人朗诵的,古人叫“吟”,因此,诗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抑扬的美和回环的美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语言形式美。(六册第31页)
(19)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于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有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觉察它的存在。 《说“木叶”》二84
请大家想想,如果这一切都掌握了,再加上正确迁移,不就能解答不少古代诗词鉴赏题吗?高考试卷上的许多古代诗词鉴赏题,不是与之非常类似吗?
二、懂得主观性试题客观化的道理,在客观性阅读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解答开放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