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10180字。
国华纪念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阶段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吕春禄 审题人:尹春霞)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3分)
(一)古诗文默写(5分)
1、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 。——王安石《桂枝香》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李白《蜀道难》
(二)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小令,完成9-11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2.对于上述两首元代小令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小令切入的角度相同,都以写景入题,但前者写景气势雄壮,后者写景平和恬淡。
B.“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三国鼎分牛继马”两句各有深意,前者饱含着愤郁之情,后者流露的是嘲讽之意。
C.两首小令的结句用语相仿,意义相同,都以“兴”“亡”对举,议论精辟深邃,饱含哲理,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D.两首小令表达的主题不同,前者怀古讽今,表达对封建王朝的罪恶的揭露和鞭挞;后者叹世归隐,表达了对现时的冷淡和嘲弄。
3.两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山坡羊·叹世》进行分析。(3分)
答:
4.两作的结句用语相仿,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嵇康字叔夜,谯国侄(今安徽宿县西)人也。桎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內山涛,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 [巧,灵巧。锻,打铁。]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嵇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等到嵇康被陷害这件事发生),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吕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帝寻悟而恨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故往造焉( 造访,拜访 ) B 而锻不辍( 停止 )
C 不可起( 起用,任用 ) D 害时乱教( 叛乱 )
6.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B.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