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40个字。
诵读欣赏之《古代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情画意。
2、背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四时风光,美不胜收。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吟咏四季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三首。
(二)教学三首诗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1、 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他在《师说》中。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
3、 诵读。
①自由诵读3遍,把握好节奏、停顿。
②指名一位学生范读,读出节奏、停顿。
③齐读。
④范读诵读,谈谈你读到了什么?
(生答略)
4、赏析。
前两句写景:写早春之景,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是“小雨中的草色”。用“如酥”比喻小雨,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动生机。“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草因雨而绿,最初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此景描写早春,是再恰当不过。
后两句议论:把“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与“烟柳满皇都”的晚春作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满城烟柳,景色也很迷人,但总比不上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
5、 赏析、品味编者写的“欣赏部分”。
6、 自由诵读。
7、 齐读。(注意感情要投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