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80个字。
向沙漠进军>教案和反思
【教学目的】
德育点: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知识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能力点:理解课文在说明过程中使用的层进式逻辑顺序;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
【教学方法】
导读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间】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欣赏“丝绸之路”音乐 + 沙漠图片 + 影片片段) 戈壁沙漠在游人的眼里是大自然最具魅力的景色之一,而对于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来说,这却是大自然最严酷的挑战。据报载,沙漠也正在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向沙漠进军》就更加有意义了!
二、 导读课文
1、说话活动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如果请你来治理沙漠,你会用哪些方法呢?
① 植树造林——固沙
②引入水源——植树造林
③建立防沙围墙——防止沙漠蔓延
④开发新植物品种——适合在沙漠生长
⑤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2、介绍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
3、解析课题
进军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进军要有一定组织和计划,有一定的规模,有明确的目的。当然,进军的对象是我们的敌人,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为什么文章题目不用“治理沙漠”而要用“进军”呢?这能够说明沙漠的那些特性呢?
①沙漠对人类危害大,像我们的敌人一样;
②沙漠的治理难度大,轻而易举则无须进军;
③沙漠治理规模大而且必须有计划的进行;
④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征服沙漠——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作者把征服沙漠比喻成一个军事行动——进军,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梳理内容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
――风和沙。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
――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
――培植防护林(防风)和植树种草(防沙丘)。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
――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5)如何去利用沙漠?
――风和日光。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6)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