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语小说的阅读方法探微
     
  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已逐渐成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教学要求。问题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阅读训练及把握阅读训练的开展的程序性呢?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分类理论中蕴含着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具有层次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这一理论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阅读思维训练的安排与实施。朱绍禹教授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阅读水平层次性划分标准主要是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的,对中学阅读教学指导意义很大。但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作品的阅读教学除了层次性的循序渐进之外还要有对小说审美的身心体验和小说事理的顿悟,这样将阅读教学各个层次的要求有机的融为一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中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如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阅读语文教材中的小说,能全面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对其描画的语言和谋篇布局(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安排)以及详略的安排的作用,能作出科学的辨析.特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应用,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穿插运用和综合运用对表现人物鲜明性格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作者对于其所刻画人物所持的态度、观点和思想感情。然而小说阅读的出入法尤其要求阅读者能进入到小说人物的角色之中又能超越这样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剖析。
 
  一.小说的要素分析及情节发展、人物的背景、来历。
 
 小说是以写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历史环境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人物弄清楚。掌握小说的要素,有助于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如《百合花》,人物:解放军某部的通讯员;时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地点:打海岸的战斗前线;事情的起因:文工团创作室的女同志分派到前线帮助工作;事情的经过:通讯员如何为女同志带路,到老乡家借棉被而引出一些趣事;结果:通讯员战士在中秋之夜牺牲在战斗前线。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有些小说的所写的事件则错综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人物所处的环境不断变迁。如《项链》,作者莫泊桑从玛蒂尔德的出生写起,写到她出嫁后的小书记员之家,接着写她在负债后租住的小阁楼,最后是她在极乐公园巧遇旧友的那戏剧性的一幕。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相关人物的不断涌现,人物性格越来越清晰。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全面了解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同时又不乏勇敢坚强的复杂个性。
  对于要素的交代,作者往往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如《智取生辰纲》,作者写白日鼠白胜的出场用“没半碗时,只见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交代了人物出场的时间和地点,又用一个唱字引出白胜所唱之辞“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唱辞一下就表明梁山好汉官逼民反的愤怒心情。这样交代,既巧妙又明确,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