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字。
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破解
根据大纲规定,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诵读古代诗歌”“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作了明确的界定: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看,古典诗词诵读的对象包括:唐、宋诗词,元曲小令等艺术形式。
下面,我主要结合2005年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对解题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高考原题]
2005年高考试卷全国共计有16个诗歌鉴赏题目,共计考查到10首唐诗、8首宋诗、一阕宋词、一支元曲。与2004年的试题相比,有以下两点变化:
1.鉴赏的内容有突破,除了唐诗、宋诗、宋词之外,首次出现以元曲为鉴赏对象。
例一,2005湖北卷第16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答: ______________
例一评析:
此题命题的材料虽新,但是考查的内容仍然不外乎“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样写的妙处?”
上面的命题,题干中已经提示“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答题时就要抓住“两种”这个关键词,从两方面考虑。所见:“迥野悲凉”;所想:“夜生凉,泣寒蜇”。答案中“景象”或“景况”二字必不可少,否则“悲凉”“凄凉”就失去了着落。这恰是考生的“软肋”,答题时只说“半拉子”话,满足于“意思大概都有了”。只有“意思”不行,“凄凉”是形容词,一般用来表“心境”; “凄凉的景况”是名词,一般用来表“环境”。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题时表述一定要到位。
参考答案:
(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