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370个字。
《生命之线》教案
上海市和田中学 丁先波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
3、了解文章的线索
4、体会在危难中不畏艰险、团结互助、生死与共、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收集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以及登山等极限运动知识。
3、预习《你是我的辞典》。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从登山导入,引出课题
1、你登过山吗?登山是一种极限运动。感觉如何?是在什么天气下登山的?多高?(困难、危险,对体力和意志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2、学生交流介绍资料(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在天气好、海拔低的情况下登山尚且困难、危险,在气候恶劣的风雪天气登山更是充满艰辛、坎坷、危险重重。举例:我国2000~2005年来登山而死的人数有37人。
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在一个满天风雪的天气下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帕杰尔墨山的。他同样遇到了危险,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危险?又是如何战胜危险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尼泊尔境内的帕杰尔墨峰,一同感受作者面临的艰难险阻。
二、整体感知,提出突破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一两句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和同伴马尔攀登帕杰尔墨峰,返回途中遇到意外,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最后终于战胜困难,返回山脚。
2、全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作?(顺叙)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圈画出来。体会时间顺序。
夜幕急速降临,终于挨到了黎明,五天之后。
3、提出突破口:既然是写登山,那么题目为什么要用看上去与登山毫不相干的《生命之线》?是不是真的与登山一点关系也没有?这个题目用得好不好?可不可以改成《一次难忘的登山》?用《生命之线》有什么作用?或深刻的用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