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00字。第11课 城南旧事(节选)
学案创作:山东省北镇中学 高胜军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送   别
李叔同作词  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中流行、传唱。《送别》由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演绎后,至今仍是广大学生用以唤起离别愁绪、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他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贯穿在影片中的《送别》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现了离情别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伤逝怀旧的镜头紧密呼应,成为体现影片基调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题歌。
《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第二段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它的高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2001年文坛才女林海音12月1日晚间11时46分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林海音说:“‘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中,却日见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失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中。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蔼而神圣吗?”
伊明,中国电影编剧、导演。原名伊任之。笔名陈奕,弃扬、江布、阮潜等。1980年,他导演了影片《革命军中的马前卒》,这是一部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拍摄的影片,情景真实感人,上映后,反响强烈,1981年他将小说《城南旧事》改编成电影剧本,后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伊明将原作小说加以浓缩,作品朴素、精练。九十年代,他为纪念左翼电影运动60周年,编写了《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一书,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伊明于1995年去世。终年82岁。
2.背景资料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内地导演吴贻弓执导的,于1982年完成。该影片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篇课文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