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40字。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潘文阶
一、《鱼我所欲也》
1. 文章第一段用了对比、比喻,请你具体说明一下。
2. 课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就这一段来看,人的本心是什么?“甚于生”的东西施什么?“甚于死”的东西是什么?
3. 第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两个“不用”证明了什么?结论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翻译这个结论句。
4. 第四段采用了例证法(事实论证)证明了什么?请你作点分析。
5. 第五段开头用反证法,说明 ;接着用对比论证法,指出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不义的财物,为什么会这样? 。而今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了不义的财物,这是一种什么表现? 。这一段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是 。
6. 就第四段的例子来看,“本心”指什么?翻译第四段中互文见义的句子。
7.翻译“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这篇短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历史名人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2. 第二段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其中“心志”、“筋骨”、“体肤”这些词语强调了什么?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一连串动词的表达内涵和效果怎样?
3. 第三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有个人推论到国家,论证了什么?第二句从哪个方面论证了“死于安乐”的道理?本段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4. 孟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对我么有什么启示?
5. 阅读第二段,回答:承担重任的人为什么要经受艰苦的磨炼?
6. 翻译第二段:
三、《公输》
1. 墨子采用了一种什么方法逼使公输般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
2. 墨子采用了什么战术指责公输般攻宋之不义的?是从哪几方面摆事实讲道理使公输般理屈词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