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压抑 殊途而同归 ——《红高粱》与《伏羲伏羲》之比较
中文991 俞永刚
【内容提要】 《红高粱》与《伏羲伏羲》都是描写乡村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小说,两部作品故事结构相似,但风格迥异,完全是流向不同的极端。《红高粱》显示的是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爱的激情,《伏羲伏羲》显示的是沉重的枷锁,沉闷的性的困惑。然而在不同的风格中,两部作品所描述的核心生存状态,作品所体现的深沉意蕴却又极为相似,都表达了朴素的生命对爱的热烈渴望和追求,对生命意义地探寻和诠释。
【关 键 词】 生活情调 自由 压抑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由莫言的《红高粱》改编),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于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1990年,张艺谋又以影片《菊豆》(由刘恒的《伏羲伏羲》改编),同年获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利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
这两部影片获得如此众多的荣誉,受到观众的认可,得到国内外评委的青睐。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影片有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反映了中国农村真实而朴实甚而残酷的一种生活情调。影片把人们抽离现实而引领到遥远的过去,与暴力的、野蛮的、朴素的、愚昧的东西相遇。正是这样,影片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象征性信息。 张艺谋运用现代艺术中特定的话语结构,对过去生活进行想象和象征性的重构、再造,塑造一种旧中国农村本色的生活氛围。
张艺谋影片中的这种旧中国农村本色的生活氛围,正适时地为追寻经典灵韵的当代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满足,以此打动了观众。那么又是什么打动了张艺谋呢?是什么促使张艺谋拍这两部电影的呢?那就是莫言的《红高粱》和刘恒的《伏羲伏羲》。文学是电影最为重要的基础,两书字里行间所洋溢的中国农村本色的生活气息、生活情调让张艺谋震撼,使他一见倾心。
两书的作者不约而同的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他们熟悉的农村,那里是他们创作的源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在那里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天地,莫言的《红高粱》用一种近似狂欢的语言、跳动的笔法,塑造出一个自由自在,激越昂扬的民间世界。而刘恒的《伏羲伏羲》则用晦涩的隐语,艰辛而缓慢的文字,渲染了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而压抑的生活氛围。然而《红高粱》自由的风格与《伏羲伏羲》压抑的氛围看似南辕北辙,其实两书中女主人公的心灵却又是如此接近,无论她们的外在表现是自由还是压抑,她们的内心都渴望自由,无论她们最终的行为是奔放还是蜷缩,她们的思想都受到束缚。
一
首先,我们进入书中去感受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外在生活表现,处在两个极端的本色的生活情调。
一般说来,在分析每类生活情调时,我们主要看三方面:环境,人物和体验。环境指构成生活情调的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物指构成生活情调的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体验是上述两方面的综合,指在环境中活动的人物的基本生存状态。这三方面构成生活情调的基本内涵。以这三方面指标去观照小说,我们不难获得这样的结论:《红高粱》表现出野性、阳刚和狂欢令人崇尚的生活情调;《伏羲伏羲》体现出愚昧、悲哀和沉郁而让人感到压抑沉重的生活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