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道题,约20010字。
2007届广东省惠来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语    文              12月29日     
第1卷    阅  读(共68分)
甲    必考题(53分)
一、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5题。
诗可以怨(节选)
钱钟书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我们一向没有好好留意。“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的同时代人江淹那两篇名文——《恨赋》和《别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    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渭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所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做人问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正像陈子龙以为《三百篇》里“虽颂皆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的蹋天踏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对“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这句话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司马迁列举的一系列“著作”,不管是说理的还是记事的,都是作者“发愤”著作而成的。
   B.在司马迁看来,《诗三百篇》所抒发的“怨”和其它著作所发的“愤”其内涵是一致的。
   C.从“笼统”一词可以看出,钱钟书对司马迁把《诗三百篇》归于“怨”愤之作是持否定看法的。
   D.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说理的、记事的、抒情的作品都能证明这一点。
  2.“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下面所列各项不属于“这个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嘉会寄诗以亲         B.刘勰所谓“蚌病成珠”
  C.离群托诗以怨         D.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李渔说的话“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要证明的观点是:作家往往借写作排遣苦闷,使内心获得慰藉和补偿。
  B.所选文段从创作起因与创作目的、功用等角度论述了“诗可以怨”的观点。
  C.弗洛伊德的“借幻想来过瘾”的理论实际上与中国古人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D.节选文段列举了大量古人古事,一方面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一方面使得文章    具备了论证方法丰富的特点。
  4.“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选文列举周楫、李渔、弗洛伊德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从全文来看,列举这些例子的好处是什么?(3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14一16题。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南怀瑾
    各人有各人的品质,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默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如所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器度的描写。如形容汉高祖的隆准、龙颜等等,表面像龙的那个样子,鼻子高高的,下面大大的像一颗独蒜头,嘴巴阔到耳根边,睁大了两个眼睛,好看不好看呢?不去管他。也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很像猪,指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假的,而在庐山天池寺的一张才是真的。我看过庐山天池寺那一张被指为真的明太祖画像,真的就像一个猪头,所谓五岳朝天,嘴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