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06年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第二轮专题复习方略
英山一中 陈 静
语言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语文高考的重点。《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D级。语言简明是指用语简洁、明确,即表述清晰,浅显易懂,没有歧义。语言连贯,就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言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在第二轮复习中怎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想,最重要的是锋利我们手中的这个“器”——掌握应试技巧,提高综合素质。下面就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期望同仁批评指教。
一、考情报告
综观2005年全国高考16套试题对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考查,不难得出五个特点:
1.形式多样。2005年高考题中,除了以前考过的对联、广告词等题型外,还涉及到了拟写请柬、谦敬辞、推荐语、解说词、贺卡祝语、漫画解读、寓意总结等创新题目,变化多姿,异彩纷呈。
2.实用性强。与现实生活的脱轨,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而近几年高考语用题的变化,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语文考试更贴近生活,从而打开了语文工具属性的大门。
3.多极综合。2005年高考中基本上没有单一地考查语言运用,而是将修辞与语言运用题或鉴赏类题结合在一起考查,逐步形成并完善了考查的方式和目的,本考点的综合考查已成一种必然趋势。例如,江西卷第24题写贺卡祝福语,既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又要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辽宁卷第24题“总结寓意”,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
4.分值提升。从2005年高考试卷看,除少数省份(浙江、北京)的配分少于6分,绝大部分省市试题的分数都大于6分,最高达16分(全国卷Ⅲ)。
5.要求更高。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大多都要求语言表达要有文采。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生活,加强语言的锤炼。
据此,2006年高考本考点的命题将有什么走向呢?本人预测存在这几种可能:
1.串台词、宣传语、标语、开场白、广告词、栏目介绍等应用文体将成为考查的重点。同时,还可能推出如下新题:为电视片配画外音、仿拟校训、仿写幽默语言、点评语言、介绍电话号码升位情况、就标点写人生感悟、按要求对几则语言进行概括,等等。
2.病句、修辞与表达的综合运用将成必然。语言表达不恰当,就成了病句。而修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