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用“张力”结构解决高中作文教学的某些问题。
让作文结构充满张力
广水市一中 陈逢春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构思只能在一个较浅的层次徘徊,而在中学语文通行的教学词典中难以找到一种有力的办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跨越深进。教师只有寄希望于学生今后在阅读、写作的实践中自己能够顿悟,从而产生写作思维上的飞跃。在这里,教师仿佛是无能为力的,明知道学生就是差那一步就能够突破而出,却不能及时施以援手,以至错过了让学生迅速提高的契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进一些新的文学理论术语,来恰当地分析说明学生应当达到的写作状态和构思程度,以帮助学生突破写作构思的临界状态。笔者认为,“张力”就是这样一个我们需要的术语。
张力一词,英文写作tension,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如拉紧的绳子、拉满的弓或压紧的弹簧都存在着张力。《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释义为:1、拉紧,拉力;张力;紧张的状态或程度。2、伸展;被伸展;延伸;被延伸。3、心理、情绪或神经方面的紧张;(人、团体、国家等方面的)紧张状态;不安。这一术语后来被许多领域移植用来说明各自领域内存在的相似的现象英美“新批评”学派较早把“张力”一词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用“张力”一词来指谓文学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既彼此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可见,要让作文结构具有张力,就一定要揭示作文内部相互依存的要素之间的冲突,从而形成一种紧张的状态,让构思者沉浸在这种结构所营造的因为“力”的平衡而“静止”的氛围中。在这样 的氛围中,构思者的情感会被充分激发调动,而激烈冲突激荡;思想也可能会猛烈交锋,让构思者陷入不能自抑的思辩之中,不得到解决势不罢休。可以想见,只要构思者强烈地预感到张力结构将会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时候,他一定就进入到了非常好的状态;而当张力结构一旦形成,构思者就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进而为成功的写作奠定基础。为了说明什么是张力结构,笔者在这里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进行说明:
首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与“灭”简单明了的就把一个虚无、空寂、寒冰充斥的意境给表达出来了,“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与平常人世间的热闹、繁华,生机勃勃对比起来,“绝”、“灭”两个字,就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让人无形地感受到凄凉的力度。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幅画的背景世界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营造的“江雪”荒寒寂寞的境界。一个“孤”,表达了一种孤傲的意象,一个“独”显出一种突兀冲击感受。“孤”与“独”把沉寂、纹丝不动、天地合一、不屈不挠孤独战士形象给刻画出来了,让人体悟到了一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魅力。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从渔翁身上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坚强、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形象与背景之间形成张力,人的精神与凄冷的环境之间形成张力。张力,不仅体现在这些因素的相互冲突上,也表现在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上。诗中,渔翁的形象与苦寒的背景是依存的:没有渔翁的形象,背景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而没有背景,渔翁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鲜明。同样,诗中展现的人的精神与环境也是这样的一种依存关系。正式因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冲突,才使诗境得以扩张,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之进入张力结构所营造的“场”中。
在学生作文中,就有营造这种张力结构成功的范例,例如这里的一位四川考生在他的名为《风,可以穿越荆棘》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