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960个字。
第一讲 认识简快作文
目前,作文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年小考、中考、高考作文分值均占语文总成绩的40%以上。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学好作文已是语文乃至各科学习尤其是考试的当务之急。
然而,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面临两大困扰,一是入门难,不少孩子视作文为憋文,难以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迅速入门并提高作文水平。二是考高分难,中、高考中,作文的分值越来越高,但题目和题型越来越灵活,获取高分作文越来越难。但是,在中、高考现状不能很快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的在实践中帮助孩子从学习兴趣入手,克服作文障碍,突破作文难点,走出作文盲区,提升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成绩的方法,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振兴基础教育,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热衷的课题,也是教育界关心的话题,因此提供科学、便捷、快、简、易、好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北大附中教育界同仁以教育观的胸怀创造了作文教学的一大奇迹——简快作文。
简快作文是清华附中翟暾教授“九五”“十五”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和考试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写好作文的一般规律,它的突出特点不但在“快”,更主要在“简”、在“易”,在效果和质量。
为什么要学简快作文?从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看,应该学简快作文。新大纲规定: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新课标也规定: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识,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由上看来,新大纲和新课标在作文方面,不但降低了难度,更贴近了生活和实际需要,而且在时间和字数上也有了明确要求,所以不快是不行的。
从当前中考和高考形式看,也必须学简快作文,作文是语文能力的体现,作文分数在高考中占分数的42%-50%,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缩小客观试题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而主观试题也是另一类的写作形式,如果将这些作文性的内容都加起来,作文分远远不在是50分或60分,而是更多……作文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越来越成了考生和家长街谈巷议的话题,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不能丢,掌握简单快述的作文方法势在必行。
从学生作文状况来看,更有学简快作文的必要。就初中生而言,一说起作文来,仍然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也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学生不喜欢作文。事实也确实如此,学生大部分不喜欢上作文课,原因究竟何在?是因为在开始学作文时,作文方法老师讲得太多太杂,学生大脑里犹如一团乱麻,不得要领,因此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简到繁。可是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简”,而过分重视了“繁”,只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恨不得一下子把方法全交给学
第二讲 作文的结构形式
作文的结构要完整。
安排文章的结构,就像厨师煮饭做菜的时侯,必须注意每一道菜的调味,同时,他也要注意整体的搭配,为食客烹调口味各异的菜肴。
结构就好像你要宴请客人前,预先安排好的菜单;什么菜先上桌、哪一道菜必须在哪一道菜之后、最后的甜品是冷食或热汤,都要策划安排一番。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 “ 凤头、猪肚、豹尾 ” 就含有这个意思。
看风筝(提要)
星期天,我和爸爸去广场玩。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各种各样的风筝点缀在一望无垠的蓝天上,煞是美丽。(开头:引出材料,交待时间、季节、事由,突出“美丽”)
材料①:这边是一位快乐的老者在放“猪八戒吃西瓜”。……(具体描写)
材料②:那边是两个小姑娘在放“蜻蜓戏水”。……(具体描写)
材料③:另一边是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位机灵的小男孩在放“米老鼠”。他们好像遇到了一些麻烦,正在请教一位慈祥的老者。我忍不住走了过去……(具体描写)
(主体部分描写放风筝的几个片断。要注重细节描写和材料变化)
放风筝是一个看上去简单而有趣的游戏,然而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结尾: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议论,深化文章主题。)
“凤头”就是文章开头要“小”。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语言要精简,最好是开门见山。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开头第一句就点文章的题目。如《乌塔》一文的开头,“我在罗马认识乌塔的。”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大要素”;如《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的开头,“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描写人物外貌,或描写动物外形,或描写建筑外观,
第三讲 作文的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文题形式。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1. 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记叙文来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第三,审写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一般规律是:
1. 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第四讲 作文的拟题
近年广泛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和灵活性打破了传统命题作文的弊端,让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展示写作个性,让学生获得抒写个人情致感悟的自由,真正做到鼓励学生创新。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拟题,学生经常把话题当题目,丧失了标题传情达意的功能,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比如一次考试要求以“欣赏”为话题作文,结果直接以“欣赏”为题目的占了 60%,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很少,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清楚“话题”和“题目”两个概念的区别,然后选择几篇同话题的文章示例《你会欣赏吗?》、《欣赏别人,快乐自
第五讲 作文的开头
我国古代作家对文章的开头都很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传说中的凤凰的头,这种鸟谁也没有见过,但在画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凤凰头上的羽毛,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感觉。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对写的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文章写起来就会感到顺手,否则,就会感到很别扭,难以顺利地写下去。因此,写叙事的文章,如同写其他所有的文章一样,要重视文章的开头。
有些同学作文时,对文章的开头不重视,认为只要写好文章主要部分的内容就行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所以在一些作文的开头中,有这样两种主要的“常见病”:
1、离题太远,绕圈子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比如写老师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事迹,有的同学这样开头:“一见到老师这两个字,我就会想起园丁。老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这个开头,讲了一些人所共知的话,离题远,又绕圈子。这些话是没必要讲的话。
2、不必要的抒情。有的作文一开始就抒情,这不能说不可以,但明显的是属于不必要的,因为文章所要写的事还没眉目,这种开头,让人读来感到莫名其妙,不能感动人。如写发生在校园
第六讲 作文的中间
传说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这位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兴波澜、生变化的手法。
作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善于有意识地在叙述中安排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或者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尾等都能成功地造成“波澜”。“波澜”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有:
第一,设悬念,在悬念的逐层解决中兴波澜。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99增进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