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8500字。柘城高中2006-2007学年度上期高二期末模拟题(三)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菲薄(fēi) 洗涤(dí) 诧异(chà) 寥落(liáo) 瑕疵(pǐ)
B.喋血(dié) 惩创(chuàng) 从容(cóng) 干练(gàn) 蹊(qī)跷
C.屠戮(tú) 绯红(fēi) 关卡(kǎ) 砌墙(qì) 雄劲(jìn)
D.虔诚(qián) 编纂(zhuàn) 禅让(shàn) 睿智(ruì) 平仄(zh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桀骜 琐碎 恬淡 泱泱不乐 愤世疾俗
B.恶耗 雕像 显赫 才华卓著 直接了当
C.干燥 辩护 歆羡 名列前茅 夸大其辞
D.黯然 呻吟 内含 怨天尤人 陨身不恤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2)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 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3)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4)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 了。
A.品位 浮现 点缀 传诵 B.品性 浮现 陪衬 传颂
C.品性 涌现 点缀 传颂 D.品位 涌现 陪衬 传诵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不淹:无法掩盖;代序:互相交替。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纯粹:指美好的品德;众芳:比喻群贤。
B.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耿介:耿直;遵道:遵循正道。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青青:黑沉沉的;澹澹:澄澈透明。
C.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指工作和休息;伶俜:孤单的样子。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昏暗的样子;人定: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清澈的样子;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5.填入下文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
在叙事性作品中,_______ 因为自己的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也就自然流向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
A.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B.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地倾诉而出。
C.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一泻千里。
D.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风光之中。
二、(12分)
阅读《故都的秋》选段,完成6~11题。(每小题2分)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