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4课时,约10000字。
《屈原列传——司马迁》教案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 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 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 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回顾已知的屈原。
   2、 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
   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可能学生还能说到屈原的死,端午节等等。强调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因为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爱国情操,还有他怀才不遇的坎坷命运使许多类似经历的中国文人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我们学习时要用心体会司马迁所勾勒的屈原形象。
   二、研读1—3段。
   1、 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 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4、重点研读第3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