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早读材料(第三周) 约15320字。
(一)
一 成语
41. 华山论剑。来自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原意是华山比武,引申为公开的比试或学术争鸣。含有以下含意:①比试各方都是高手;②公正较量、不耍阴谋。
42. 活色生香。西班牙伦理片(1997,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中译名(英译名LIVE FLESH)。形容形象、画面、镜头等生动逼真,能产生多种感官的欣赏效果。
43. 见光死。一接触现实就消灭、消亡了。常指网恋与现实的不相容,网恋者一旦在网下相约见面,就会因为与网上相交时的想象相距太远而使恋爱结束。
44. 金盆洗手。原指某些黑道人物发财之后,准备安享晚年,公开宣布改邪归正,不再干违法的事。现在也泛指放弃以前长期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做的某件事。
45. 金枪不倒。①比喻(经受考验,)保持实力和荣誉。
46. 俊男靓女。外貌俊美的男女青年。
47. 科教兴国。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来振兴国家。
48. 可圈可点。原指文章中有精妙的句子,有值得欣赏、值得赞美的意思。现使用范围扩大,常用于文艺体育类的新闻报道,又进而扩大到其他领域,形容或称赞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
49. 铿锵玫瑰。来自中国女足国家队队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特指中国女子足球队及其成员。
50. 空手套白狼。原义为没有本钱而进赌场。现指自己不投资而设法让别人投资,利润却由双方共享或自己独吞;或求人办事而不送礼。
二 赏诗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 无村眺望赊①。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三 文言文阅读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夫创少廖,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过丞相武安侯田蚡。丞相从容曰:“吾欲与仲孺①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武安许诺。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平明,令门下候伺。至日中,丞相不来。魏其谓灌夫曰“丞相岂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请,宜往。”乃驾,自往迎丞相。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及夫至门,丞相尚卧。于是夫入见,曰:“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武安愕谢曰:“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乃驾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丞相尝使食客籍福请魏其城南田。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
不许。灌夫闻,怒,骂籍福。籍福谢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蚡事魏其无所不可,何爱数顷田?且灌夫何与也?吾不敢复求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四 现代文阅读 母爱无言●陈傻子
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母亲。
昨天,我在农贸市场买了一只塑料袋,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卖塑料袋的老太颇像我的母亲,圆脸,腰身粗,眼神里充满对命运的忍耐。我已经走过去很远了,但总不安心,脚步被她牵挂着,于是再折回去,停在了她的眼前。我握着这只空塑料袋回到了家,一路上尽是我的母亲。
我又是许久没给异地的母亲写信了,母亲是最亲爱但又是最被忽视甚至忘记的人。
我书桌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件圣物,这就是我母亲的裤腰带。
几年前,我探亲期满返回无锡的时候,母亲送我到车站,我的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到发车时间,我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这根裤腰带,替我把断了的带子紧紧系牢。由于心里急,又要用力,她脸都胀红了——一种震撼天下男子的红,像要把心吐给我一样。
我问她:“你怎么回家呢?”
她说:“不要紧,慢慢地走。”
我不知道我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但我知道,从此我穷尽天下的财富也不能回报母亲这根裤腰带的恩情。
有母亲在,胸膛里就跳动着两颗心;有母亲在,天空的月亮总是两轮。可做儿女的不经意就轻忘了母亲,犹如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皮肤,流血了,疼痛了,不又会想起它。
我的母亲,今天我不读书,不读报,不关心其他事情,我,只想你。
五 作文素材(立志篇 事例二)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