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窦娥冤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3.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 散曲 {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