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50个字。
《送行》
[学习目的]
1. 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
2. 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马克斯·比尔博姆(1872-1956),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曾侨居意大利二十年左右。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传世。
二、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送行》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三、生字正音记形
①不ān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 
②凄chuàng怆:凄凉,悲伤。 
③xiè邂hòu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人、朋友。 
④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⑤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表情上。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第二部分(第4段到结束),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
五、课文分析
第1部分
1. 内容把握
提问:第一部分了什么?
讲解:第一部分(第1-3段),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说“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送行本是亲友之间增强友情,沟通思想的好机会,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最难”呢?
讲解:作者举例说明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犯了一个小错误:“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作者得出结论--无能与场合隆重、感情深度成正比。第2段仍旧没有说出“难”在何处,只是提到了送行过程中送行人所表现出的笨拙与无能,什么是笨拙与无能,并没有说出来。
提问:作者如何写出送行的为难?
讲解:第3段把在家中送客与车站送客作比较。在家门口送客,“亲切、自然”,“脸上会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可是双方都不敢到此为止,一定要到车站再告别一次。在车站的告别大相径庭,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话也不会说了,恨不得早早分手,结束这种尴尬。其实,送行的一方与被送的一方都预知会有这种后果,但是所有的人似乎都不敢破坏这种习惯。这种经历许多人都有过,但是作者把这种场面写得很“透”。为什么在家中送客自然自如,而到车站送客会不自在呢?这是因为:在车站送行,不仅场合变了,真正分手告别的时间也不由自己掌握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