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 分析文中心理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 总结人物刻画中心理描写的方法。
三、 训练学生心理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环节:
一、 新课导入:
当代文艺评论家侯金镜先生说过:“文学的目的不在于告诉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而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就要揭示人的心理世界、感情世界,用以影响读者的心理世界和感情世界。”“文学如果不能描写出人的心理活动,就没有文学。”(《短篇小说琐谈》)小说刻画人物的独特长处正在于作家的笔可以无拘无束地出入人物的心灵世界,精细入微地展示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通过人物感情的浪花波纹,激起读者心头的道道涟漪。从优秀作家笔下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心理描写片断中,我们可以获得对这一表现手段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宝贵的艺术启迪。
今天我们就从《项链》《陈奂生上城》这两篇小说中进入到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去。
二、 课文分析:
请同学们找出《项链》《陈奂生上城》两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仔细体会此处心理描写的作用,并总结出所用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散见于课文,边找边分析)。
三、 课堂总结:
心理描写的作用: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爱憎感情和思想要求等。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心理的直接描写: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梦境幻觉;
〈二〉、间接心理描写:表情、动作、语言描写、景物烘托
解说:1、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是心理描写最常见的手段。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的要素”(《西方文论选》)。它往往以集中凝练厚重的笔墨清晰完整地勾勒人物性格的总体风貌或展示特定时刻的心理演变过程。
《项链》开头的大段描写就是典型的范例。在这段一千多字的心理剖析中,作者精雕细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垂涎“高雅和豪华生活”的隐秘心理:她出身低微,又嫁给了小职员,虽然天生丽质,却无法挤进上流社会;现实和理想的尖锐矛盾使她终日陷于“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中。作者不惜笔墨,一连用了七个“梦想”,从居住、饮食、穿戴、交友等方面着力展示了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的痛苦心境,把这个天真单纯、耽于幻想、地位低下、不安寒伧、渴慕富贵、醉心浮华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入神入骨,为情节的展开作了坚实的铺垫,预示了人物性格的走向和悲剧命运。
《陈奂生上城》在写交五元钱的住宿费的前后的心理描写用的是心理剖析和内心独白,前面写出了对吴书记的感激之情,和农民善良质朴的本性;后面同样写出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2、如果把心理剖析、内心独白和情绪直感比作直接心理描写的“常规武器”的话,那么写梦境和幻觉则是它的“特种武器”。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它怪诞离奇,却曲径通幽,因为在梦境和幻觉中人物的深层意识往往坦露无遗。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揭示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一条捷径。
(1)、契诃夫的《凡卡》中写九岁的凡卡由于生活所迫,从乡下被送到城里一家鞋匠铺当学徒,在那里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圣诞节前的深夜,他趁老板一家出门,伏在凳上胆战心惊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带回去,但信封上却没有写地址。信投出去以后,凡卡夜里做了一个甜美的梦——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但梦里却再现了凡卡熟悉的乡下生活,表现了他纯真无邪的童心和摆脱厄运追求美好生活(其实乡下并不比城里强多少)的强烈愿望。也正是通过这个不能实现的“梦”,反照出凡卡的悲惨境遇,控诉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从这个戛然而止的梦境结尾中,我们听到了作家发自内心的深沉叹息。
(2)、丹麦作家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借助一系列生动的幻觉描写展露了小女孩在饥寒交迫、濒临绝境之际对温饱、光明、幸福的渴求,揭露社会的冷酷、黑暗和罪恶。
3、“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
《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接到请柬后的两句对话。丈夫得意洋洋地把请柬递给她,原以为她会喜出望外,不料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这话乍听起来有些没头没脑——难道她连请柬的意思都看不懂?不明摆着请你赴会,而不正是你朝思暮想的吗?其实她话中有话。而呆头呆脑,只知一味迁就的路瓦栽却误以为妻子不想去,不厌其烦地向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