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题,约13000字。高中语文《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跋扈(hù) 赍(jī)恨 骁(qiāo)骑 社稷(jì)
B.惶遽(jù) 鞍辔(pèi) 蹊(xī)跷 绾(wǎn)发
C.小觑(qu) 沽(gū)酒 朴(pǔ)刀 哽咽(yè)
D.蹙(cù)额 差(chāi)遣 隐讳(huì) 尫羸(lé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悬之都门,以谢(道歉,请罪)天下
B.大哥莫要造次(匆忙,仓促),定没这事
C.吾将归乡里,发矫(假托)诏
D.绝不见些消耗(消息)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
B.允视之,乃校骑尉 曹操也
C.良久乃出
D.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上有三奇,亦称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前人用来形容这部小说的语言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B.《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独立创作的。在结构上,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展开全书的发展脉络。在语言上,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为突出人物的某一性格特点而写得太过。正如鲁迅所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D.《水浒传》通过不同阶层的人反上梁山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官逼民反。
5.下面对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他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招纳贤才,善于听取意见,多谋善断,但又多疑、残忍、奸诈、自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现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
B.诸葛亮,才智过人,神计妙算,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他跟从刘备,为建立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
C.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统治的继承者。他仁爱、宽厚、知人善任。但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虚伪”的感觉。
D.关羽,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义重如山,智勇双全,过五关斩六将,武艺绝伦。但为报昔日之恩,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却违背了忠义思想。关羽的“忠义”观念,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质的,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精神。
阅读下面有关《水浒传》的一段评论,完成6-7题。
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因为高衙内想把①的老婆弄到手,于是①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①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③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①劝止;到了沧州以后,①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这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②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③,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
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6.给上面这个语段写出结论,最贴切的应是()
A.《水浒》描写人物的特点是一百单八个人,个个面目不同。
B.《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
C.《水浒》写出了这三个人的不同的落草原因。
D.《水浒》通过这三个人的不同遭遇,写出了他们的反抗精神。
7.选出依次对这三个人不得不落草的原因概括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无他路、忍无可忍、屡不得意
屡不得意、别无他路、忍无可